Si(OH)Cl2
Cl4+H2O (5-2-33) 4+2
在800°C下,通入氯气30分钟,玻璃内的OH含量可降低到ppm量极。OH含量的降低与通入Cl2的时间有关,例如,热处理温度在1000°C时,氯气气氛保温两小时,OH含量为200~300ppm,保温时间延长至7小时,OH含量则小于1ppm。通入氯气处理,可导致Cl2含量过高,这种玻璃材料拉丝时也会发泡,故需在更高的温度下,在O2气氛中处理Cl2含量低于0.5%。可消除这种影响。
(6)烧结阶段:
在此阶段,通过粘性流动,胶体内微孔收缩最终成为无气泡透明玻璃棒。在此过程中,玻璃棒的气孔率逐渐减小,比重逐渐增大到该物质的理论密度,一般在高于1100°C的温度下烧结。
溶胶经过以上几个阶段转变成制造光纤的玻璃棒,物质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5.2.7光纤预制棒表面研磨处理技术
众所周知,预拉制光纤的强度和强度分布,强烈地取决于初始光纤预制棒的质量,特别是它的表面质量。由于预制棒表面存在的裂纹和杂质粒子,在高于2000°C的温度下拉成光纤后,会遗留在光纤表面,形成裂纹和微晶缺陷。因此,为克服这一问题,以制备连续长度长且高强度光纤,必须在拉制工序之前,愈合和消除这些表面缺陷。目前采用的光纤制棒表面处理方法主要有五种,它们是:
(1).采用Etoh,Meoh,丙酮和MEK等有机溶剂清洗预制棒表面;
(2).采用酸溶液浸蚀预制棒;
(3).采用火焰抛光预制棒;
(4).采用有机溶剂清洗后的预制棒,再进一步用火焰抛光处理;
(5).采用有机溶剂清洗后,再经酸蚀后的预制棒,进一步采用火焰抛光处理。
采用一种有机溶剂清洗方法处理时,光纤强度改善并不是很明显,它的强度分布从弱区到强区分布较宽。酸蚀玻璃是一种常规的强化玻璃表面技术。从对光纤断裂机理分析可以推断出,气相沉积技术制得光纤预制棒表面上的杂质粒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1600°C~2000°C的高沉积温度和高收缩温度下,使稀少的金属粒子自火焰中飞溅出来,熔融到棒的热表面上,并在拉丝工艺之后,遗留于光纤表面上,这对微裂纹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另一方面,是来自生产现场大气气氛中的尘粒,例如CaCO3、MgCO3等尘埃。该尘粒是在持续大约6小时的沉积和收缩阶段,被熔融到管棒表面上的。这本身又诱发了在这些点处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可导致在光纤表面的热应力和结晶化,致使微裂纹的形成,最终导致光纤强度的降低,使用中发生断裂。采用酸蚀可有效地除去这些表面杂质粒子。 4HF+SiO24+H2O (5-2-39) 2HF+CaCO32+H2CO3 (5-2-40) 在酸蚀过程中常用到的酸蚀剂有这样几种:氢氟酸(HF)、氢硫酸(HF、H2SO4)和氢硝酸(HF、HN O3),其中最强的酸蚀剂为49%(w)的HF酸。采用49%浓度的HF酸溶液浸蚀二
-10氧化硅时,其溶解速率约为260×10m/s,浸蚀时间为15分钟,可除去厚度为2~3umm的表
面层。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酸蚀的最佳参数如表5-2-4所示。
表5-2-4光纤预制棒酸蚀最佳参数表
为使表面酸蚀均匀,酸蚀之前最好用有机溶剂清洗预制棒表面,因为粘附在预制棒表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光纤光缆制造工艺及设备(1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