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是人的本质的否定的形式,那么,人的本质之积极的、肯定的形式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普遍性,在其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因为正是在对自然界的加工过程中,在创造性的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把自己的生命力对象化,并通过参加人们的共同事业而确证自己是自觉的类存在物。
作为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似乎具有某种共设的意味,但马克思并没有抽象地假定一种人的形而上学的本质。相反,马克思所掌握的辩证法就在于,从劳动之异化的、否定的形式中,去发现和把握它的积极的、肯定的和原初的形式,换句话说,在现存的异化世界中去批判地理解它的发展环节。因此,马克思指出,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绝对必要的,而工业的历史及其对象性的存在,最明确不过地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这里的所谓“工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而是指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尽管工业直接完成着人的非人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式,但它同时是以感性的、对象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本质力量。换句话说,虽然在私有财产的形式下,工业的一切成就乃是压迫人、奴役人的力量,但它并不是与人无关的力量,而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因而同时也是人从那种奴役和压迫中中解放出来的现实力量。
因此,如果把工业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看作是“感性的人的心理学”,那么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或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不难理解了。简言之,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的统一,只有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才能得到具体的和合理的理解。按照这种观点,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通过工业而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即“人的现实的自然界”。不难看出,这种观点已经蕴含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原则分歧,并包含着否定费尔巴哈的基本理由。尽管在《手稿》中马克思的这些观点还是较为粗浅和零散的,然而在行将到来的理论变革中,这些思想却表明是最具发展潜力的。
(3)自我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是从人的异化的极端形式导向自身复归的历史阶段,对于这种辩证发展的理解,决定了马克思对当时流行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空想的批判态度。马克思认为,改良的方案之所以是空想,就因为它们试图通过毫不触动私有制本身的方法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与此相反,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的否定,理解为彻底废除私有制,并代之以把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的社会形态。因此,这种共产主义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全面变革,而且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建立,这种社会关系通过扬弃一切异化形式而使人得到彻底的解放,并展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这个解放决不是历史的简单中断,相反,“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换句话说,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包含着它的否定性的环节,发展着扬弃异化的条件。因此,这种共产主义不妥协地同一切浪漫主义的幻想划清了界限,它要求表明自身为历史运动之现实的辩证过程。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因而,共产主义的运动和理论,不过是对于异化劳动过程和私有财产过程的反映并与之对立的表现。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一方面在理论上把共产主义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并使之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现实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提出了根本性的实践要求。不难看出,这种实践要求同费尔巴哈的哲学直观和“爱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