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上表明,有必要重新审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以下我们队这些内容分
别予以列论。
(1)异化劳动学说。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根本矛盾,即:它一方
面认为,劳动是以前财富的价值源泉,是构成价值的唯一要素,因此,完全合乎
逻辑的结论就是,劳动者理应活动或拥有全部价值。但是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学
只是为资本(即“死劳动”)提供了一切,而劳动者只能得到维持其劳动所必须
得东西。在这里,理论上的矛盾首先表现为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规律的矛盾(此外,
国民经济学还包含诸多的矛盾)。和议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或二律背反呢?为了回
答这个问题,马克思要求摆脱国民经济学所需够的“最自然的”私有财产状态,
而从一个“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
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人类世界就正比例地落价;劳动
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概念来表示
这个事实:“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
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因
此,国民经济学之所以陷入诸多的二律背反,就因为它以之作为前提的东西是“劳
动”,但却是“异化劳动”,即自身对立的或内在矛盾的劳动。
马克思把异化劳动分析为四个规定。(a)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
系,即“物的异化”。这个规定是表示,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处于异己的对
象性关系之中: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的就越少,并越是受其对
象(即产品)的奴役和统治。(b)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活动着的异化”或
“自我异化”。这个规定是表示,劳动活动本 身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异己的东西 :它不是劳动者的自我活动,
而是否定劳动者的东西,是使劳动者感到不幸的东西,是使劳动者的肉体和精神
遭受折磨和摧残的东西。(c)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关系。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
的术语说,人是类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才实际地确证自己是
类存在物。换句话说,这种生产活动乃是人的能动的、类的生活。但是,在资本
主义私有制的劳动中,人的活动被贬低为维持个人的动物生存的手段,从而使人
的类本质成为与人的存在相对立的东西。(d)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这是
上一个规定的直接结果:既然认从自己本身的类本质中异化出去并与自己的本质
想疏远,那么他也就必然与其他人相分离并处于敌对的对立中,正像其他人也与
他相疏远、相对立一样。正是这一规定,在表现人同自身的异化关系时,表现着
人与他人的异化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意味着引起一切人适应其阶级利益的冲突和
对立。
按照异化劳动的概念,国民经济学虽然表面上以劳动为出发点,但却“没有给
劳动者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
的劳动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但私有财产绝不是什么“最自然”的东西;恰恰
相反,这种劳动毋宁说是抽象的、片面的、颠倒的和反自然的,是异化劳动。因
此,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学,具有“敌视人的性质”,它在承认劳动、
承认人的假相下面,对劳动和人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这一立场是马克思进行政治
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尽管马克思仍然大量使用费尔巴哈的术语,但
是当马克思把私有财产即劳动的异化理解为宗教异化的现实基础,理解为国家、
法、意识形态等等异化的现实基础时,马克思却比费尔巴哈更为深入地思考了世
俗基础本身的矛盾。
(2)人的本质: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