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伊壁鸠鲁剽窃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至多也只是作
了一些琐碎无稽的改动。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要把这两种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是极
其困难的,因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是“截然相反”的:
(1)前者对知识的真理性采取一种怀疑论的、不确定的观点;而后者则对事物
采取独断的态度。(2)前者不满足于哲学,并投入实证知识的怀抱;而后者则认
为这种科学丝毫无助于达到真正的完善,因而被称为“科学的敌人”。(3)前者
把必然性理解为现实性的反思形式,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而后者则把必然性
和对神的迷信等同视之,坚执抽象的可能性和我们的任意性。马克思认为,在德
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这种对立中还隐藏着更深的矛盾:前者作为怀疑论者和经
验论者,却从必然性的观点出发,力求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与之相反,后者作
为哲学家和独断论者,却到处只看见偶然,并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
---“在这些对立面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
于是,论文的第二部分便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物理学在细节上的差异,来说明
上述的对立、矛盾和颠倒,并引申出作者自己的哲学立场。这部分共分五章:(1)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2)原子的质;(3)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4)
时间;(5)天体现象。其中以第一章最为重要,因为它直接揭示对立的根源,指
正了问题的主旨,并提示出其余各章可以参照理解的重点和要旨。
偏斜运动乃是伊壁鸠鲁原子论之最典型的特征,而且历来被看做是他对德谟克
利特原子论之最荒谬的篡改。然而在马克思看来,这一点恰恰是应当极其审慎地
加以理解和把握的。伊壁鸠鲁设定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即直线下落、偏斜
运动和排斥。马克思认为,真正重要之点就在于理解这三种运动在哲学上意味着
什么。马克思的分析表明,原子的概念包含两个环节,即物质性的存在和纯粹的
形式。首先,由于直线下落表示原子的运动构成一条直线,所以原子就纯粹是用
空间来规定的,这样原子便被赋予了一个相对的定在,而它的存在便是纯粹物质
性的存在。因此,直线下落就意味着原子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其次,由于原子
概念的纯粹形式是对单纯物质性的否定,所以,对直线下落的否定就被设定为另
外一种运动,如果这种运动亦被想象为空间性的话,便是偏离直线的运动。因此,
伊壁鸠鲁所补充的偏斜运动,正是表明原子之单纯物质性的否定,即纯粹的形式。
它意味着原子的这一规定离开其物质性的存在,从后者偏离出去,并构成为后者
的否定。最后,伊壁鸠鲁在原子的“排斥”中,实现了原子的概念。在排斥中,
直线下落(即原子的物质性)和偏斜运动(即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
来了。排斥就像是一个合题,按照这个合题,原子既是抽象的物质,又是抽象的
形式。由于伊壁鸠鲁通过偏斜运动设定了原子的纯粹形式,所以他实质地表述了
这样一种哲学原则,即抽象的个体性之最高的自由和独立性。下落运动是非独立
性的运动,而原子是像天体那样具有绝对独立性的物体,所以它们就应该像希腊
人所了解的天体那样,不是按直线而是按斜线运动的。
在这里,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得到了重要的发挥。正像伊壁鸠鲁的卓越阐释者
卢克来修所断言的那样,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它正是原子胸中能进
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因此,马克思指出,德谟克利特只注意到原子的“物
质方面”,由于原子概念的形式方面(即偏斜运动)还根本没有出现,所以他只
是把原子理解为一种强烈的运动,一种盲目必然性的行为;而伊壁鸠鲁还注意到
原子的“观念方面”,按照这一方面,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原子因而被理解
为活的、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元素,被理解为单个自我意识之批判性和否定性的象
征。因此,尽管伊壁鸠鲁牵强粗陋地解释物理现象,但马克思仍给予他以极高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