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思严格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指出人的解放的实现,不仅必须摧毁宗教
的幻想,而且必须首先摧毁资产阶级社会,因为宗教不过是这个社会的观念形态。
《导言》的哲学立场表明,马克思一方面完全摆脱了鲍威尔等人立足于“自我
意识”立场的抽象批判和空洞否定,而致力于形成一种现实的批判原则。这一原
则不是同现实世界处于外在的、抽象的对立中,相反,它把物质力量看作是自身
的基础,看作是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因此,积极地、能动的批判不是贬斥“被
动因素”、贬斥“物质基础”、贬斥“群众”的纯粹活动,而是实际地改造现实世
界,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它诉诸阶级斗争,诉诸革命实践,诉诸无产阶级。另
一方面,马克思当时的哲学观点一般来说是同费尔巴哈想接近的,把现实性理解
为感性对象性,把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理解为哲学的真正基础。然而,值得
注意的是,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启迪作用,与其说是提供了现成的哲学立场和哲
学观点,毋宁说是提示了思考的线索和主要的问题。即使在当时,马克思就已经
敏锐地指出了费尔巴哈的一个基本缺点,即“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
治。”进而言之,在这种形式的分歧后面还隐藏着更深的差别:当费尔巴哈仅仅
依据感性直观来建立感性对象性的时候,马克思却在感性的基础上使德国哲学发
展起来的能动原则得以持存。因此,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不仅诉诸“被动因
素”和“物质基础”,而且诉诸“理论”和“哲学”;不仅诉诸“心脏”,而且诉
诸“头脑”;不仅诉诸“物质武器”(无产阶级),而且诉诸“精神武器”(哲学)。
其结果是,费尔巴哈通过批判把宗教归结到它的世俗基础以后,又重新把人的解
放设定在“爱的宗教”中;而马克思则试图真实地深入到这个基础之中,通过现
实的革命、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来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
《导言》的观点还表明,马克思已经扬弃了激进的民主主义而转向共产主义,
从而开始沟通了哲学世界观同共产主义学说。此外,由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已经把法的观念和国家的形式下降到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因而通过政治经济学对
这一基础进行解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已经提示出来了。我们可以在《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到这些思想材料在批判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巨大的融合。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马克思
流寓巴黎时于1844年5月至8月写成的。它可能是马克思曾经打算撰写的《政
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草稿,现在的书名是编者在出版时加的。全书共三
个手稿,有一部分已经散失;1932年《巴黎手稿》第一次发表。
这部手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它的
写成是新世界观萌芽前的最后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并
不在于它已经达到的某种结论,而是在于,各种必要的思想材料开始汇集、融合,
日益成长为某种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
挥。几个月以后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明,《手稿》离新世界观的创
立,实在只有一步之遥了。
这部著作的理论背景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法年鉴》时期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结果,即法的观念和
国家的形式植根于物质生活关系之中,亦即植根于“市民社会”之中,从而明确
地提示了解剖市民社会的必要性。同时,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天才
大纲”---《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概念,从而促使马克
思通过政治经济学去解剖市民社会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需的了。1843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