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可用货币购得的商品这一在生活世界中的历史运动,以及由于这一运动所必然导致的货币的资本化,(2)不理解货币资本化本身即是一种以“资本主义”来命名的现代人类的生存条件,这种生存条件的本质是抽象劳动对具体的感性活劳动的统治;通过这种统治,人类感性力量和感性财富的发展以劳动抽象化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用经济学理性所设计的方案来加以克服的偶然错误。
资本对现代人类的统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劳动的社会权力的情况下被克服掉的,这也就是说,资本是无法通过工资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劳动的权力平均分配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而被消灭的。事实上,只要劳动的抽象化及其积累作为一种脱离个人的一般社会力量继续存在,价值规律就必定发生作用,并且,正是从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余价值规律得以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即不断产生出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对于具体活劳动的统治权。所以,蒲鲁东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幻想一个没有资本家阶级的资本社会。
马克思在1846年年底读到蒲鲁东的《哲学的贫困》时,即决定对该书进行批判。当时他给俄国的帕.瓦。安年科夫写了一封长信,信中阐述了对蒲鲁东展开批判的要点,成为后来写作《哲学的贫困》的基础。
马克思在该信中指出:“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蒲鲁东先生不把政治经济学范畴看做实在的、暂时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而神秘地点到黑白,把实在的关系只看作这些抽象的体现。这些抽象本身竟是从世界开始存在时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怀中的公式。”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的根本之点,是抓住他的黑格尔主义出发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一开始就这样写道“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这就是说,英国经济学使人成为经济范畴,而德国哲学则把经济范畴追溯到它们在神秘的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中的起源。这个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领地揭示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畴的逻辑先在性遮蔽处在历史运动的现实个人之创生和改变其原初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感性交往(即生产力)。
与黑格尔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正是在于取出这种对于人们的实践生活的思辨遮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经济学家们想我们揭示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而是人们生产出来的。这些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
只有清除掉传统哲学对现实个人之生产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从根本上确认历史唯物主义所要导向的“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任务。“历史科学”与理智主义的经济学不同,它不是从范畴层面上描述给定的生产关系,而是要描述产生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即,描述那些确实在客观上限定着现实个人的生产关系本身,如何从现实个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产生出来。马克思说得很分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1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