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即植根于“市民社会”中。
另一方面,就费尔巴哈的作用而言,尽管对其影响的时期的范围,学术界一直
存在争议,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之“热忱地欢迎”这种世界观,却是确凿
无疑的。费尔巴哈炸开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在他看来,唯心主义乃是借助于主体和宾词的颠倒,把现实的主体---人变成了观
念的宾词。要正确地理解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就不能从思维出发,而应当从
存在出发;不能从抽象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出发,而应当从当下的、直接
感性的存在出发,也就是从具体的人和具体的自然界出发,而把观念看成是现实
主体的宾词。费尔巴哈认为,就这一点而言,唯心主义和宗教是同样颠倒的世界
观:由于宗教把上帝变为主体,而把人变为宾词,所以它直接地完成着人的异化;
而现实的关系是,宗教没有任何属神的内容,上帝的本质乃是人的本质,是人的
本质的异化。因此,黑格尔哲学无非是神学的恢复,是宗教之合乎理性的最后支
柱。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以及同人本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
了重大的启迪作用,尽管马克思在当时对它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态度。
《导言》直接衔接着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马克思认为,由费尔巴哈所完成的
批判乃是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既然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那么
彼岸世界真理的消失就要求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因而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了对
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成了对政治的批
判。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乃是宗教的真理,但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之
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而国家、社会之所以产生宗教这
种颠倒的世界意识,乃是因为它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因此,反对宗教的斗争
尽管是间接的,但在实质上也是反对那个以宗教为慰藉的世界的斗争。
在德国,这一任务首先必须通过哲学来解决。德国的历史性在于:其现实的水
平低于批判的水平;德国人不是在历史的现实方面、而只是在哲学方面才是本世
纪的同时代人。因此只有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加以批判,才能接触到“当代所谓的
问题之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马克思指出,德国的出路就在于实现一个“有
原则高度的实践”,即一个筋斗不仅越过自己本身的障碍,而且越过现代各国(英、
法等等)面临的障碍。这一点在哲学上的可能性就在于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
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
质力量;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因此,哲学同世界的关系、理论同实
践的关系是:不仅思想要力求体现为现实,而且显示本身也应该力求趋向于思想。
那么彻底革命的“实际可能性”又在什么地方呢?马克思指出,德国的“任何
一个特殊阶级”都无力承担这一革命;德国的市民阶级甚至承担不了部分的纯政
治的革命:它总是未等胜利就遭到了失败,未等表现自己的宽大本质就表现了自
己的狭隘本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就当时德国的历史性而言,部分的纯政治
的革命反倒是不可能的;并且从这种不可能性中产生出彻底革命的可能性。而彻
底的、人的高度的革命要成为可能,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戴上锁链的阶级”,
一个遭受普遍苦难的等级,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一个表现了人的“完
全丧失”、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的等级,这就是无产阶级。
因此,德国人的解放乃是人的解放;它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
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
学通过消灭无产阶级而成为现实,无产阶级通过实现哲学而消灭自己。
这篇论文是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一,其内容可参照同
一时期马克思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来理解。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