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
省级行政区参与这项工作。笔者通过对27个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历时性考察发现,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同区域的省份有不同的林改目标和林改策略。有的区域想通过,而有的区域则可能希望通过改革强化其生态保如福建省、江西省)改革达到农民增收的目标(
。因此,以“护功能(如西北省份、长江黄河中上游省份)均山到户”为核心的中央林改政策在不同地方的执行风格中会发生一定变化。众所周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地方治理已成为一项高度综合性的公共事务,各地的治理不再追求单纯的GDP增长,而是转变为追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市场秩序等多重目标。因此,各地在推出本地的林改方案时,势必会对中观和微观两个治理场域面临的多项任务进行比较排序,从而使林改政策呈现出“地方性知识”特征。
从中观治理场域来看,各省区域发展水平各异,因而在省级治理层面形成了不同的政策模)、林区和谐(、生态良好()”,代表农民增收(式。我国林权制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是“ab)c着林改所要达到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乃至生态收益。但因各地实际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地方、生政府在执行部署中会做出不同的排序。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的排序可能是“林区和谐(b))、农民增收()”,而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如江西的排序则可能是“)、态良好(农民增收(caa)、生态良好()”。这样,目标宏观的中央政策在具体的地方环境中执行,实际上林区和谐(bc已经转变为一次再规划的过程,地方政府会寻找既能完成上级任务又能在当地取得成效的“地方层级”的公共政策。
从中观治理场域到微观治理场域过程中,中央政策会历经多次规划,最终落实进入村级场域中,还会进行最后一次规划。调查表明,全国许多村庄已根据村情,发展出了均权到户、均山到组、均山到联户、均山到单户等①多种形式。根据村民对于林地资源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保证农民有安身立命对依赖性强的地区,原则上实行均山,实现实物意义上的“耕者有其山”的生产资料,解决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问题;对依赖性一般的地区,允许采取多种形式,本着先村内、后村外的原则,首先保证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有耕山意愿的农民有山可耕,剩余山林可以对外发包,并通过对外发包收入的分配,使没有耕山意愿的村民也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对依赖性不强的,经村民民主决议,可以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对外发包,通过发包收益的分配,保证村民享有的权益。这些不同村情的政策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支持。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也认为,集体林地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每个村又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村民也有不同的想法,如果实行“一刀切”的办法,阻力会很大。对于这样一件惠农利农的好事,就应该根据实际情,由村民自己来决定本村和况,充分尊重民意,尊重历史,实行“一村一策”甚至“一组一策”
②因此,政策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中央政策精神的背离,运用地方性知识,村民小组的林改方案。
因地制宜发展出的政策创新,也是对政策的真实执行。
(二)政策的失真性执行与层级性治理
政策执行失真是指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与政策内容不符、偏离政策目标、违背政策精神的现象。首先,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并非消极被动的政治行为体,它有着自身相对独
①②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张敏新、肖平、张红霄:《“均山”林业科学》2008年第8期。——在贾治邦局长来闽调研时的汇报》,《黄建兴:《福建林改及有关工作汇报—黄建兴厅长讲话材料()》,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林业改革发展研究基地内部资料,22002—2008011年,第95页。
·6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_贺东航(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