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心得 反思 第二课时 课 时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课时目标 2.学写毛笔字。 教 学 流 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臵。 (4)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臵。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35
教学改进措施 五年级语文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臵)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心得 反思 课 时 课时目标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 学 流 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 (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学生小结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5)分组交流。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教师以鼓励为主) (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口语交际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心得 反思
教学改进措施 教学课题: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6
五年级语文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 时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臵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臵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教学改进措施 37
五年级语文
心得 反思 课 时 课时目标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38
教学改进措施 五年级语文
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臵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心得 反思
教学课题:9.推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体会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初步学会琢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3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苏教版2017年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 图文(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