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堂小结
1.总结解题思路。
两种方法结果一样,列式却不一样,是因为我们先求得问题不同,不管何种方法,我们都要先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再去列式。
2.课内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连除问题:教材第53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策略,会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理解题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辆卡车一次能运3吨货物,仓库有54吨货物。用这辆卡车几次能运完?
学生汇报:54÷3=18(次)。
说一说解题思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我们就按照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二、新课教学
1.情境引入问题。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方法一:先求每队有多少人。60÷2=30(人)
再求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方法二:3×2=6(组)
60÷6=10(人)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8盒装一箱。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方法一:(1)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960÷6=160(盒)
(2)可以装多少箱?160÷8=20(箱)
方法二:(1)一箱共有多少个杯子?6×8=48(个)
(2)96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960÷48=20(箱)
2.请你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共折了216 只纸鹤。布置教室需要2行纸鹤,每行要4串纸鹤。平均每串有几只纸鹤?
A .216÷2÷4=27(只)
B.216÷2×4=27(只)
C.216÷(4×2)=27(只)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连乘连除问题练习课:教材第54~57页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综合算式题。
2.使学生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每一道应用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列综合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在没有括号的三步式题里,有加(或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什么?有括号时应怎样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在黑板上补充两道题:
(254-195)×(108÷9)
41×(115-12×8)
巡视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复习连乘问题。
第2题:一个西瓜大棚有8垄,每垄种35棵,每棵结2个西瓜。一共结多少个西瓜?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汇报:8×35×2 35×2×8 2×35×8
第4题:一箱矿泉水24瓶,每次可以运走12箱,3次恰好运完这些矿泉水。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反馈: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汇报:24×12×3 12×24×3 3×12×24
2.复习连除问题。
第15题:陈老师花36元买了3盒肥皂,每盒4块。平均每块肥皂多少钱?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上面的信息,先说说这是一个求什么的问题,然后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吗?想一想怎么解决?
学生反馈:36÷3÷4 36÷4÷3 36÷(3×4)
3.引导学生思考,师生整理解题思路。
(1)每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数与哪个数进行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教师巡视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把题意读懂,再按照题意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教师巡视时,及时纠正错误,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6、7题。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根据最后要求的是什么,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再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二第16题。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题意,先求出玩1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然后再考虑还可以怎样租船,要花多少钱?
注意: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教师就应该进行表扬。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教材第58、59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掌握算理。
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连乘连除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今天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整理与复习。
二、新课教学
1.主要知识。
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单元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主要学习那些知识?
生:口算、笔算 、解决问题。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2.举例。
(1)口算。
师:那关于口算,你们能不能出一道,你觉得比较容易犯错,或比较有挑战性的题目给我们其他同学做一做呢?动手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品:如:40×50=
请学生说,你觉得这道题目为什么比较容易犯错?
生:末尾的零可能会写错。
追问:那这道题你会算吗?说口算方法。
算完再追问:为什么积的末尾会出现3个0呢?
师:看来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中,积末尾有几个0是我们尤其要留心的地方。根据你们刚才的发现,我们再来做几道题目。
(2)笔算。
师: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让大家做了四道题目,并统计了做题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课件。
出示错例:
算式 43×22 = 75×31= 63×27= 76×54=
师:现在请你当小医生,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
学生讲解错误原因。
师: 接下来我们再来练习几道题目。 32×33= 43×87=
师:同桌互改,如有错误,同桌说一说他错在什么地方? 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说一说错的原因。
3.应用 。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
师:做了这三道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拓展。
用1、2、3、4这4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想一想:怎样组合才能使它们的积最大呢? 引导:先确定十位:列出算式:42×31 41×32
师:仔细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很快的比较这两个算式得数的大小吗?
学生笔算比较。
师: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第一个因数在慢慢变大,第二个因数慢慢变小,积在慢慢变大。
引导学生观察:积在慢慢变大的过程中,两个因数的关系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
两个之间的差越来越小。
总结:两个乘数相乘,如果两个乘数之和相等,那么这两个乘数之间的差越小,他们的积就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的时候,积最大!
引申:其实这个知识,在学习第五单元面积计算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当两个乘数分别是长方形的长和宽时,也就是说,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的时候!长和宽的差越来越小时,他们的面积也就越大!当长和宽一样长时,也就是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
第五单元 面积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面积:教材第61页例1、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认识面积的含义。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物体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情境图。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引出新课: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认识面积的意义。
观察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教师引导学生黑板表面的大小是什么?国旗表面的大小又是什么?
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
师:能像这样说说我们身边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生1: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生2: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教学例2:统一测量面积的单位。
(1)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出示例2两个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的方法。(有条件的可课件演示重叠过程)。
师:你比较出了大小吗?
追问:因为重叠以后剩下的形状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小组讨论)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纸片,有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每一种都有若干张,你能借助它们帮我们知道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吗?说说你的想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