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难点
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例9,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看看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教师解释“够装”一词的意思,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小组交流解题策略,指名学生板书展示解题思路。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师生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以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2.对比这两种策略,你们更喜欢哪种?
3.师: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展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7题。
本题是通过插图和对话提供信息,提出需要解决“能不能装下的问题”,将计算与计量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解题策略多样。可以先用乘法和加法求出水果的总质量再与1吨比较。主要还是让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你对解决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材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点
1.学生自读教材第11页~33页 ,梳理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4.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二、反馈练习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这块草地有一间教室那么大,它一天产生的氧气够3个人用,我们三年级有120人,要多少块这样的草地?
(2)丁晓林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3)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5.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七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梳理本单元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材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估算:70÷8 44÷9 79÷2 161÷2 344÷9 688÷8 99÷5
85÷4 51÷5 13÷2 46÷7 23÷3 81÷2 176÷8
二、新课教学
1.第4题。
本题是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采用了竞赛计时的方式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种提高计算能力。
2.第5题。
教师提醒学生看清题意:3元一根冰棍,30根冰棍装一箱,杨叔叔8箱冰棍4天就全卖完了,那么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平均每天卖了多少根冰棍?
3.第6题。
是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而这题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读懂题意,会从图中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合理进行解答。
待学生完成后,让自己对所列出的列式作出口头表达解释,这样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七第7题。
2.解决问题:有262棵树,三年级5个班去植树,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还剩几棵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这个单元你学到什么?你对这个单元的那些知识还不是很清楚?你对这个单元还有什么问题?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教材第36、37页例1。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2. 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复式统计图结构的认识,数据的填写及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境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爱好。
师:我们班男、女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是哪一项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引出主题——用统计解决问题。
二、新课教学
1. 教学例1
(1)选择适当的方式收集数据。
师:这里有6项活动,现在想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哪项活动,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同学只能选一项活动。
预设1:全班一同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同,喜欢的活动差别较大,应该分开统计。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请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3)分析数据。
师:从这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
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是相同的,但统计的对象不同,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用投影出示两张并排放置的统计表,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女生最喜欢看书的人数与男生相比,是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
师:男生最喜欢踢球的人数比女生多多少?
学生回答。
生:两张统计表这样放,比较起来有点麻烦,要是放在一张表上就方便了。
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先议一议,然后发表你们的意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创造”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格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和“女生”;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运用课件,逐步呈现新的统计表。
3.完善认知,揭题。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2)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下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1)现场统计: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做助手,统计、记录数据。
(2)交流答案:四人小组交流答案。
(3)解读信息:完成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
2.练习八第1题。
(1)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地阅读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验统计表的结构,体会表中数据所传递的信息。
(2)让学生继续观察统计表,说一说自己还有什么想法,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进行思考、解答。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深化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本题是熟悉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这个复式统计表中的纵栏和横栏中都有三项内容,与例题相比,增加了一个调查对象。
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说一说可以怎样看表格,再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
明确: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本题是让学生再次经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方法,体验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统计态度,养成良好地思考问题和梳理问题的习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