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路逻辑
核心素养具体到各学科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提出体育教学单元创新设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是:“培育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通过研究提出的综合教育模式,勾勒出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而上升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先通过基于体育单元教学设计的体育课程实现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而实现与顶层设计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互动。所以,研究的重点在于基于新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有效落实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而实现对更加宏观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明确上述思路逻辑之后,就需清楚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从当前的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来看,学界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尚无统一定论。于素梅[10]认为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胡曼玲[11]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探讨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两位研究者都是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立足于运动、健康、社会适应3个方面,这符合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基于以上学者的论述和观点,本研究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6大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要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提出勇于探究、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是体育学科优势达成的核心素养基本点,并与上述学者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相结合,初步提出以运动技能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品德与情感是体育学科的3大核心素养,这三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稳定性、长效性与终身性。所以,研究将围绕此进行体育单元创新设计,在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达到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于以综合教育模式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路。具体来讲就是借助运动季(包括季前、中、后的划分)来整体规划教学内容(以球类运动项目为例),通过完整的赛季体验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热情和参与体育的习惯,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方法等,让学生拥有跑、跳、投、滚、翻等基本运动能力;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认识体育运动学习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够每天参加体育运动,达成运动技能与习惯这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珍爱生命这一基本要点,达成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素养;其次,体育教师通过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执行关怀、认知谈话、身体活动、小组讨论、反思或称为自省时间5个程序,让学生通过体育课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坚持不懈,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团队精神、规则和法制意识,热爱体育运动,享受体育带来快乐和满足,了解体育对促进身体机能的作用,了解运动项目的常见损伤与防治,懂得体育运动的安全防范等,具有自我保护能力,实现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品德与情感这两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实现健全人格、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点,实现达成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在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时借助领会式教学模式来实现,首先通过比赛和练习,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由教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讲解,运用此种模式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实现运动技能与习惯、体育道德与情感这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实现科学精神、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
3一个案例的设计分析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是什么?学者冯杰指出教学设计是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已到达了那里”3个基本问题组成[12]。这3个问题回答了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的评价等,与我国体育教学设计研究者舒盛芳[13]的观点基本一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体育教学单元可以一学期中某项主要教材的教学为一个整体,以篮球、排球等项目为核心,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单元设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按照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单元的顺序也是按照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为了能够具体、详细地展示基于综合教育模式框架设计的体育教学单元,本研究以普通高中高一年级排球(水平五)教学为例。
3.1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案例的设计选用的是普通高中高一年级排球运动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需要、学习内容以及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通常来讲,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接触过排球,对于排球的特点以及传垫有一定的了解;其次,高一年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争强好胜、学习能力提升、求知欲旺盛、强调自尊。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明确要让学生“学什么”“达到什么”。研究基于这样的考虑,明确体育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垫、传、发、扣4种基本技术与基本的竞赛规则(包括队员的轮转、裁判知识等);2)通过运动竞赛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3)通过排球运动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4)通过正规的排球比赛让学生懂得规则意识、合作意识、拼搏精神;5)结合排球运动的特点发展学生速度、灵敏素质;6)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的方法。
3.2体育教学内容与课次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载体,确定教学内容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前提。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需要,安排以下教学内容:排球运动的发展及熟悉排球的球性、自抛自垫、一抛一垫、正面双手垫球、双人相互垫球、双人隔网对垫、传排球练习、正面下手发球、侧面下手发球、正面屈体扣球、运动竞赛规则、比赛季、庆典仪式等。在确定完教学内容之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课次的安排,由于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是以运动教育模式为构架的,一个运动教育模式的运动季的时间不应少于20次课[14],所以单元设计共安排24节课次。运动教育模式是以赛季为构架,将教学内容分为季前、季中、季后的形式来进行。
1)赛季前阶段。
赛前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包括自抛自垫、一抛一垫、传排球练习、正面双手垫球、双人相互垫球、双人隔网对垫、正面下手发球、侧面下手发球、正面屈体扣球、运动竞赛规则、裁判知识等。这一阶段共包括12节课时,前9课时练习上述呈现的排球基本技术,后3课时让学生根据竞赛规则进行比赛演练、裁判的执法练习,为赛中做准备。这一阶段体育教师每节课需要执行关怀时间、认知谈话、身体活动、小组讨论、反思5个TPSR教学程序[15],且以领会式体育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以“先尝试、后领会”为指导思想,不要直接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开发球性练习的方法与尝试怎么垫球得法,体育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些练习的小卡片等教具发给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与自主练习,尝试中领会技术要领,小组练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巡回指导。运动教育模式注重赛季体验,教师在第9课时要进行排球竞赛规则的讲解,讲解内容不必细化,能够满足基本的比赛即可。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论文汇集(共4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