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反馈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一节,也是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就生物课堂中提问与反馈的具体策略作一探讨。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复杂的双向互动过程,而提问与反馈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问题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应答作出信息反馈,来强化学生思维操作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
一、提问的作用
1吸引和保持注意
短时记忆处理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为此学生必须有选择地搜索重要的学习材料来限制输入的信息量。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新材料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信息上,忽略无关的或不重要的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跟问题相结合的选择性注意的另一个作用是提醒和督促,它能帮助学生通过将注意力集中于相关重要信息上,从而迅速作出正确的响应。例如在生物研究性课堂中,我们通过问题布置学生研究的内容和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
2使编码更容易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必须对信息加以编码才能从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学生接受刺激后必须将信息进行听觉上的或是语意上的编码。听觉编码是学习者在用词语表达刺激时发生的,而当学生将词语信息转化为图象信息时语意编码就发生了。学习材料前的问题能促进听觉和语意上的编码。问题还能提供一种“推敲”功能,在“推敲”过程中我们将附加的信息融入了上下文,研究表明问题能促使学生“推敲”,通过推敲使信息的含义更明确了,从而促进了记忆和理解。
3复述学习材料
问题的第三个功能是促使学生复述学习材料,对附加问题的研究表明,在一段学习材料之后提出问题,有助于记忆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材料,而且不影响与问题无关的材料的学习。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前置问题的作用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材料上来,而后置问题的功能是促使学生复述已学习的材料,从而强化记忆。例如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出课本每章节的知识内容,构建知识结构,从而能够前后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二、问题的类型
生物课堂中,常用的问题类型有:真假题(是非题)、选择题、简答题、配伍题、完成题、思考题等。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考虑问题类型与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三.问题的设计与运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在“问”上下功夫,把握住“问”的量和质,问要适量,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问要讲究质,要突出教学的难重点,做到问题的难度适中,问题的跨度适当,问题过难或过易,思维难以启动,问题跨度太大或太小,抑制思维活动,问题设计角度要新颖,富有启发性和可接受性,在具体教学中,就要巧问激趣。
采用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趣味式的提问常常用在新课的开始,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利于学生生疑、知疑,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通过判断、推理获得新的、独特的认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如在讲“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时,设计这样的导言:a.动物为什么有雌雄,人类为什么有男女?b.为什么十只黄猫九只雄,人类的秃顶性状多在男性表现?”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得到答案。
采用阶梯式问题促使学生顺藤摸瓜,阶梯式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a.学生层次的阶梯性。一个班级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性,问题设计也应当有所差异,真正做到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B.问题本身的阶梯性。即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从某一基本知识点出发,逐步提问,拾级而上,最终顺藤摸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方向发展;反之,教师提出某一思考力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回答,这时根据条件,反向推理要得到某种结果所必须的几个条件,最终回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来,使学生恍然大悟。
采用辐射式问题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初中生物课本内容是前后互应,密不可分的,可以由一个基本知识点引出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并由此扩展开来,引出各章节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采用辐射式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复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章时,以光合作用为基础,围绕光合作用的结果、过程、反应的阶段性和联系性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等4个不同的角度为思考重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a.叶绿体中发生哪些反应?产物是什么?b.在叶绿体中是什么物质合成淀粉的?c.光合作用的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d.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问题a、b、c使学生对光合作用有整体的认识,问题d则使思路拓展开,让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进而可以考虑呼吸作用与吸收作用的关系等等,使植物的生活方式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容易进行延伸、辐射,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
采用扩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类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更有利于快速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再如,在讲“共生”关系的时候,当举例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时,有学生提出“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上能否共生根瘤菌呢?”我们鼓励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反馈策略
信息反馈的功能在表现上有三种方式:a.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的注意;b.告知学习者回答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完全正确的还是部分正确的;c.纠正学习者的错误或帮助学习者自己纠正错误。
正答后的反馈,学生的回答如果正确,我们一般认为他已掌握了这一问题,首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并激发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时,给出详尽的反馈信息是不必要的,但应当注意对学生部分正确的回答应提供包含帮助学生完全正确回答的信息,并尽可能在上下文和问题中再现正确答案以强化学生记忆。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在上下文或问题中看到正确答案有助于长时记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反馈在线全文阅读。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反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