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干, 但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奇妙的同一性。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切入, 例如: 唐诗的形式结构与数学的联系,唐诗与数学共同使用的思维模式, 唐诗中的数学史话, 唐诗中某些情境带给数学家的想象空间, 等等。朱老师的这节课就是从唐诗的形式结构与数学的联系切入, 给学生学习乘法提供了良好的感性材料, 有力地支持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建构。
数学与科学 科学和数学有许多共性,它们有许多共同的学习规律,在精神世界中,科学态度在数学研究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科学课中的一些知识、资源都可成为数学教学资源,为数学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知识背景。例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示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挂图或课件,让学生感知认识:①地面上的水,受了太阳的光和热,不停地蒸发到空中;②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凝结成小水滴组成云;③云随风飘,不断碰撞、合并,当增大到上升气流无力支撑时,下降变成雨、雪落下来;④雨水和融化的雪水,有的又蒸发了,有的流入江、河、湖、海,有的渗入地下;⑤水就是这样日夜不停地在海洋、天空、地面之间循环。当然,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变化也可为“循环小数”的教学作铺垫。再如,利用天平称物时,可根据平衡原理列出方程解答式题中的未知项。数学习题中的 “计算容器中水的含盐率”、“利用比例知识求解大楼高度”等问题都能很好地加强和沟通科学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与体育 体育学科中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如“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安排“比赛场次”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这些资源加以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与信息技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全球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
31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数学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蝴蝶、飞机、天安门等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也上网收集这样的图形,最后让学生利用画板程序设计创作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创作感受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这其间,学生不仅感受了对称图形之美,学到了新知识,而且还创作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后的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理解深入而透彻。
人类的知识本来就是互相联系和互相渗透的,特别是在今天数学广泛地深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学生需要在一个比较广阔的知识基础上获得对数学的认识及对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需要在把数学应用于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中获得自身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与各门学科有效沟通与整合,拓宽了学科的教学资源,使原本单一的数学课堂变成“数与文学、自然、社会、历史”互动的综合舞台,充分放大了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和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开阔了思路,加强了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成效与后续思考 (一)研究成效
1、理念上的更新,对数学文化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数学文化意欲表达的是一种广泛意义下的数学观念,它是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思维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从对数学的单纯的科学性理解中摆脱出来,把数学置身于其真实的历史情境、文本语境、数学共同体以及迅猛变革的现实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透视数学,领悟数学的社会意义和文
32
化含义。
2、观念上的转变,在以往许多教师眼里的数学文化只局限于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将数学文化概念窄化。因此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在一些空间与图形以及一些概念教学中才会有数学文化的诠释,而这方面的素材也是相当少的。也有教师认为数学等同于课堂文化,泛化了数学文化的概念。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文化最大的文化魅力不仅在于数学史、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更彰显于它的思考方法、思想观念、精神品格对学生发展促进和启迪价值。
3、数学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人文修养,拓展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加深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4、“真实而有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的建设。通过实践研究,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学设计开放而更具操作性和弹性。教学中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把握课堂,对教学过程不仅做到预设,还能做到预计和预期。每一堂课教师着眼于课的真实效果,宁要真实的遗憾,也不追求虚假的完美;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促使学生生成新的观点和新的想法。
5、学生思想上的转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接受了数学文化的熏陶,体会数学文化的丰富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与奥妙,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6、学生能力上的培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了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受到了人格品行的教育。
7、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拓展,通过小课题的研究,部分学生实现了由被动性学习向自主探究性学习转变,在研究活动中探索、尝试、失败、再思考、再实践中由学以致用走向了用中求知。这样有效促进
33
了学生思考、表达、交流,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8、本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其中《让数学文化丰润数学课堂》发表在《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1期,《小学第一学段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对“解决问题”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发表在教育信息报上。论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构的优化》获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施策略》获台州市科研论文二等奖,本课题获台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二等奖。结合课题的实施方案,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课堂实践,前后进行20余次的校级教研活动,取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 2008年12月在天台县数学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章亚萍老师结合课题开出了《稍复杂的方程》,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后续思考
1、通过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深感自身的理论素养不够,尽管我们尽心努力,但在理论深度、宏观把握,系统高度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尤其是教师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更要提高挖掘蕴藏在教材中丰富文化的资源和运用文化资源的能力,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实践中反应出部分学生习惯于听与记,实践活动能力不强,在一些专题性活动中不能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中下功夫,通过学习策略指导活动、专题性谈话与总结以及学科的整合,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发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能充分展示无限的数学文化知识。因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平台,拓展数学文化的展示空间,如在学校建设数学文化网站、数学文化广角、数学文化广播站,开展数学文化活动课等途径,提高学生的数学
34
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2006.6
2.张齐华.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人民教育2006第11期 3.翁仿莉.数学与文化.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6.3 4.金松武.从数学学科走向数学文化.江苏教育2006.1 5.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6.郑强.论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及其教育价值的实现.数学教育学报 2005.1
7.沈以谈.20世纪杰出数学家眼中的数学.中国图书商报 2005.7 8.胡作玄.数学与文化的经典.文汇读书周报2004.11 2004.11. 2006.9
11.张楚廷.数学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006.9 2006.9 2005.11
16.王文省.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功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4 2006.9 2000.6
35
1.许浩.基于数学文化的探究式数学问题设计.数学教学研究
9. 纪志刚.理解数学,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文汇读书周报
10.王新民.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涵义诠释.教学与管理
13.孟兆山.彰显数学的文化魅力塑造学生的文明素养.教学月刊
14.肖乐农.浅析数学应用性问题的文化价值.新课程研究
15.黄国举.让数学课堂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学科教学探索
17.吕美荣.对小学生数学价值观的教育.山西教育
18.史炳星.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科教育理论研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让数学文化滋润数学课堂(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