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作淡化处理; (2)可信性;
可信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者可以被依赖的程度。
可信性强调的是新闻传播者内在的属于个人品质方面的因素。
影响传播者可信度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是在受众看来,传者的宣传动机是否公正无私。
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当传者采用这样一种宣传方法,即在受众看来传者所宣传的观点与其自身的利益相反时更容易获得受众的信任和改变说服者的态度;
增强可信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借他人之口为我说话”。有时候可以适当地引用“不同阵营”里的人或“不同政见者”的话来宣传自己的观点,这样不致于让人产生“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 (3)喜爱性;
喜爱性是指对受众具有吸引力的来自传者内在的或外在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
喜爱性更侧重于反映受众对传者的情感因素;受众比较容易接受自己所钟爱的传者的观点; (比如:大家所钟爱的某个主持人、某个老师等)
产生喜爱性的心理原因: 首先,人们有一种愿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对象的倾向,因而更容易赞同他们的观点,所谓“明星效应”; 根据认知平衡理论,当人们对问题所抱的态度与自己所喜欢的人相一致时,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新闻传播对“喜爱性”的利用:对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选择;
尽量选择受众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借此来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 (4)睡眠者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相关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和凯尔曼在1953年曾做过的一项关于信息传播者和其所传播的内容对受众态度影响的调查; 实验材料(信息内容):倡导对违法少年从宽处理;
被试中一部分被告知作者是一位心底善良、关心青少年、公正无私的人;另一部分被告知作者是一个对青少年有偏见的、不负责任的、知识不多的人; 结果:阅读完该篇文章当时进行测量,发现被试对宣传内容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同他们对作者形成的印象好坏相一致; 三周之后,原先对传者持否定态度进而对其内容也表示不赞同的人,当他们忘记传者是谁时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睡眠者效应:
被试在接受信息的当时,出于对信息源的否定而影响了对其宣传内容的认同,当时过境迁,被试忘记了信息源时反倒有可能接受信息内容,这就好比人们在睡眼惺忪知识,没能赏识“真货”,过了一段时间后,清醒了,终于赏识了“真货”一样,因而叫作“睡眠者效应”,又叫做“终于被赏识效应”。 意义:新闻内容较之传者本身更能在受众心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产生睡眠者效应的心理原因: 从动机上看,受众使用媒介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接受新闻信息的内容; 受众对信息源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绪情感色彩,可能会干扰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情绪情感日趋淡化,理智会占上风;
(二)新闻信息传递的过程及方法: 态度差异; 唤起恐惧; 单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 结论的引出或结论的得出; (1)态度差异;
所谓“态度差异”是指新闻信息所维护的观点和受众当时所持的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 态度差异会导致受众产生改变态度的压力;
态度差异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高度、中度、低度;
差异程度与受众态度改变的关系: 在中等差异之前,受众态度的改变与差异的增大成正比; 当差异超过中度向高度发展时,受众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抵制传者的观点而不愿接受;
(例如:告诉被试一天不刷牙会臭,容易接受;但若说一天不刷牙,牙齿会脱落就没人会相信了)
对态度差异的研究给予新闻传播的启示: 新闻传者若想通过新闻信息改变受众的态度,必须首先调查受众的态度,摸清大多数受众、不同层次的受众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态度,并据此考虑报道的内容和报道的时机。 (2)唤起恐惧:
所谓“唤起恐惧”是指传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在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中以“如果??那么就会??”的句式出现。 (例如:如果森林被继续滥砍滥伐,那么人类将难以生存。)
[思考与讨论]在传递的信息中蕴含恐惧的程度有多大更容易让受众改变态度呢?是不是唤起的恐惧越大受众越容易改变其态度呢?
答:一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处于高度恐惧的人更容易改变态度;但也有人认为,对唤起的恐惧过于强烈时,人们拒绝相信这种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在引起高度恐惧的情况下,再给予受众一些理智的带指导性的意见,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 (3)单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
单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是传者在安排说服性信息时的两种方法;
所谓单方面论证是说仅安排有利于传者的言论,不提反面观点,或者即使提也是否定对方; 所谓双方面论证是指,注意安排正、反两种立场的信息内容,甚至承认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但因能巧妙地道出其不足,所以仍能让受众乐于接受传者的观点。
单方面论证和双方面论证在新闻宣传中的应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新闻宣传者如果想借新闻媒介造成一种社会舆论,最好采用单方面论证的方法。当传者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考,通过讨论的方式达到共识的目的时,常采用双方面论证的方法。 (4)结论的引出或结论的得出;
结论的引出或得出也是两种说服方式;意思是:传者的意图是由传者直接道出还是由受众自己得出更具说服力;
结论的引出,是指传者把自己的观点直露于宣传材料之中,直截了当地影响受众。优点:观点清晰、结论明确、容易引起受众注意; 缺点:容易引起受众的抵触心理;可能会因没有得到受众真正的认同而影响宣传效果。常用在新闻评论这种体裁中。
结论的得出,是指传者的真实意图潜藏于宣传内容当中,受众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从中体会传者意图并得出某种结论。优点:没有抵触心理;记忆牢、印象深; 缺点:不太适合那些文化水平差、理解力差的受众,否则会得不出结论或得出错误结论。 常用在消息、通讯、现场短新闻等报道中;(“用事实说话”)
(三)新闻受众的因素:
新闻受众自身的因素是其态度改变的内因;
传者的因素及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策略等是外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来自新闻受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选择性接受、理解、记忆); 心理免疫;
人格变量(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及自我防卫等) (1)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在心理上会出现三种选择性因素: 选择性接受;(最符合受众需要或与受众原有态度相似的内容) 选择性理解;(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选择性记忆;(愿意记住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2)心理免疫;
心理免疫又叫“预防灌输”或“接种效果”,是指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思想准备时,
就能在该问题出现更大的压力时,仍能坚持固有的态度。
这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有效的宣传方法。事实表明,不让受众接触反面观点,只让他们听一种声音,哪怕它是正确的,也是很危险的。
“心理免疫”给我们的启示: 应当适当地为受众提供各种不同的声音,尤其是一些反面的信息,提高他们识别和抵制错误观点的能力; (例如:《参考消息》在“文革”前的少量发行和粉碎“四人帮”后走入寻常百姓家;) (3)人格变量:
受众个体的人格变量与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智力水平与态度转变; 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分析与判断能力强,他们坚持或改变自己的态度比较主动;相反,智力水平较低的人,认知水平较差,改变自己的态度较被动;
性格特征与态度改变;性格特征: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依赖性强、容易崇拜权威,容易从众的人,较容易改变自己的态度; 相反,有的人对他人的劝告习惯于表示抗拒,思想僵化,否定权威,不愿接受新观念,态度不易改变。
气质类型与态度转变; 心理学家们普通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胆汁质类型的人,不灵活较固执,态度不易改变;多血质类型的人,活泼外向、灵活多变,态度稳定性较差,容易改变;粘液质类型的人,较内向,反应慢,惰性较强,态度稳定不易改变;
课外小知识:看看你的气质类型
胆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 转移,情绪易改变,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
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郁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含,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不图进取。
自我防卫与态度转变; 自我防卫机制强烈的人,总想尽力维护自己原有的态度,以达到增强自尊心的目的,因此,这种人的态度很难改变; (四)情境因素;
虽然情境因素对于传者和受众沟通信息没有必然的关联,但是由于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传播或接受信息,所以,有时情境因素对于受众态度的改变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来自情景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分心和压抑;
分心又叫精神涣散,是指当情境中出现的干扰因素使受众处于分心状态时,就容易接受传者的影响。 比如:政府出台了某项政策,如果受众当时处于分心状态,就可能对原本不赞同的内容表示接受。
所谓压抑,是指传者有意制造某种令人感到压抑的气氛,从而使受众改变态度。 有人说,“禁止就是最好的宣传;” 比如:电影中标明“儿童不宜”的电影反而会更加激起儿童的好奇心; 比如,对于谣言,媒体出来辟谣的话会更加引起受众的恐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新闻心理(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