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
参考书目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注重理论研究; 张骏德 刘海贵:《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徐熊:《新闻思维与新闻心态》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年3月版; --注重实践研究,重点探讨了新闻工作者思维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汪新源:《新闻心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附:《传播心理学》参考书目: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看大众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敬容:《大众传播心理学导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 中国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刘晓红 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林之达:《传播心理学初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一讲 绪论
★本章复习重点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哪三个方面?(新闻传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两个关键性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研究初具规模是20世纪80年代)
一、什么是新闻心理学; 1、定义:
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也可称之为在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或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刘京林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哪些?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受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工作者,主要包括: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 ,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人类的新闻活动中人与客观事实、人与人、人与新闻之间的关系,研究记者、编辑、受众在新闻采集、写作、编排、传播、接受的全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内容为采访心理学、写作心理学、编排心理学和受众心理学等。
——张俊德 刘海贵《新闻心理学》
人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主要是记者面对大量新近发生的事实,要求具备新闻敏感能力和熟练的写作技能,剔除一般事实,挑选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事实加以报道。
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上。采访对象由于职业、性格、情绪、心境的不同,在接待记者的采访态度上也显得复杂多样。
人与新闻的关系——主要是受众(包括读者、听众、观众)与新闻的关系。如果新闻具备受众的普遍兴趣性,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就强,受众人数就会增多;反之则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以及新闻采访对象在新闻采编、传播和接受的全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知道新闻心理学是什么)理解
2、 新闻心理学的学科属性
新闻心理学是新闻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新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理论新闻学,是新闻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是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融会的边缘学科,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
——周庆元《浅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架构》 (1)新闻心理学是新闻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姓“新”,不姓“心”,属于新闻科学,而不属于心理科学。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文学 艺术学
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心理学) (2)新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新闻学本身就是20世纪初才诞生的新兴学科。对于新闻心理的研究,尽管20世纪20年代已见端倪,但是,真正形成学术气候却是20世纪80年代。
1986年7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骏德、刘海贵合著《新闻心理学》,才是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第一部专著,才在试图构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架构。 (3)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新闻学。
广义的新闻学即新闻科学,包括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三个部分。 历史新闻学如中外新闻史,理论新闻学如新闻学概论,应用新闻学如新闻采访报道。 新闻心理学属于理论新闻学。
(4)新闻心理学是新闻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一般说来,世界上的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即: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技术理论。 新闻心理学同新闻学概论都属于理论新闻学,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新闻学概论研究是什么,做什么;新闻心理学则研究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新闻心理学为新闻学概念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5)新闻心理学是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融会的边缘学科。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文化的发展总是呈现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的总趋势。
学科的高度分化与渗透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目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临界学科、跨学科等纷纷涌现,异彩纷呈。
新闻心理学便是这种科学发展趋势的产物。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分化、交叉与融会,构成了新闻心理学这门新的边缘学科。
(6)新闻心理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指本学科的总体归属。
世界上的科学大致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新闻心理学是属于人文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3、 新闻心理学的内容架构
纵观近10多年来我国陆续出版的各种新闻心理学的著作,分析这些版本的内容构架,大致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大体可以归纳为3种基本模式:纵向线型模式 、横向面型模式 、立体交叉体型模式。 纵向线型模式:以人们从事新闻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为主线纵向建构的线型模式,将研究内容划分为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排心理、读者心理等板块,其代表作有张骏德、刘海贵的《新闻心理学》。 横向面型模式:以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各类人群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为主线横向建构的面型模式,将研究内容划分为新闻传者心理、新闻受众心理、新闻管理心理等板块,其代表作有刘京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6月版)。
立体交叉体型模式:以对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纵向研究为经,以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各类人群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横向研究为纬,把二者结合起来,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立体交叉而建构的体型模式,其代表作有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二、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排心理、受众心理等。 三、新闻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探讨在新闻活动中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地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从而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实践任务:帮助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运用新闻心理学原理去指导新闻实践,减少实践中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新闻改革; 案例: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运用
“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 得出的一项结论
采访中记者巧妙地运用以下几种心理原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利用“首因效应”,赢得采访对象信任
(被采访对象会根据记者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来判断是否接受采访或在多大程度上敞开自己的心扉。) 2.祛除“晕轮效应”,客观看待采访对象。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一种知觉偏见。它是指对某个人的某个方面有了好的或不良的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知觉偏见好像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了。采访名人、罪犯) 3.达到“共情”,有利于更好沟通。 (“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
要求记者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表达,不仅听取其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非语言的行为。倾听要全神贯注,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反馈 四、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总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新闻实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从实践的反复过程中探索新闻心理规律,完善结论;
具体的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和抽样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等。 (一)现场观察法;
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二)访问和抽样调查法;
访问调查法指:通过开座谈会或个别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活动传、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抽样调查法指:由专门的机构通过抽样调查和运用计算机对结果进行统计以达到了解传者的某些心理品质或心理健康状况及受众对不同媒体或节目内容的关注、喜爱程度等的目的的方法。 (三)档案分析法;
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指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相材料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对个体的研究,为的是找出该个体独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四)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施测,从而对其心理素质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
借用这一方法,可以测出新闻工作者的智商、气质、性格等心理状况,从而为选择、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 五、新闻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心理学较全面的、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
新闻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18-1978)
早在1918年,中国新闻学的祖师徐宝璜先生在其专著《新闻学大意》第四章“新闻之精彩”中论述到:
“推定最近事实是否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标准,曰新闻之精彩。新闻之精彩者,乃足引起多数人注意某事实之物也。”
“新闻学常与心理学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精彩,即吾心理上之产物也。”在这一章,徐宝璜先生还论证了新闻之精彩与读者心理的关系。
1923年,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先生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指出:
“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即在多数之人爱读而已。于此应研究多数人何以爱读?则必直接间接与多数人不无关系,而为彼等所皆欲知之事。??则外交记者于迎合多数读者心理之外,且负制造多数变换社会心理之能力与任务也。”
1956年,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在其著作《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把“不断寻求和发掘读者的需要与兴趣”视为现代报纸改进的方向。他的关于应当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要之间的矛盾的论述揭示了探讨读者心理的意义。
文革期间,由于新闻心理学的母体学科之一——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所以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979年底,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徐培汀教授,就我国新闻界在1978-1979年期间对于读者心理、采访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新闻心理学研究的观点。
由此可见,在我国新闻学研究一开始,一些学者就已经意识到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关系,一些记者编辑也自觉地激活新闻敏感,提高新闻采写与编辑水平,以适应读者的需要。 (二)酝酿阶段(1979——1986)
1979年,心理学彻底平反,这为新闻心理学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研究读者心理、受众心理、采访心理的研究文章和专著。较有影响的作品有:
1985年,广西大学朱执中教授编写的《采访与采访心理学》,虽然采访心理只占九节,但是把采访心理编进新闻教材中,还是第一次。
这一时期,我国新闻界的某些颇有影响的领导同志就重视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心理研究曾发表过专门的论述,如:
1982年,《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写了《研究读者是一门学问》的文章; 1984年,当时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同志曾撰文阐述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986年,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俊德、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这标志着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从酝酿阶段进入了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的新阶段。
(三)初步形成阶段(1986——)
1986年10月23日,首都新闻学会同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联合举行了《新闻学与相邻学科》的学术研讨会,社会心理学被列入“相邻学科”之一。新闻学和心理学的专家做到一起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
1988年,华中理工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新闻学新学科学术讨论会,新闻心理学也在其中; 1988年,上海社科院新闻所的魏永征、何立武在题为《打开新闻活动中的心理奥秘——新闻心
理学介绍》一文里,对我国自1941年以来有关新闻心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1994年5月,由北京广播学院牵头,召开了首届新闻心理学研讨会,对推动我国新闻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随着电子媒介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进一步扩展。除了研究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收听收视心理外,对互联网传受心理的研究文章也日渐增多,内容也比较丰富,使新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第二讲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本章复习重点
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构成包括哪两大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除智力和能力之外的其它因素);
情商是什么?人的一生是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理解)
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动机、情绪情感、意志、性格) ; 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向性的分类(内向型、外向型);
年龄增长与人格内向发展的关系(呈正相关); 一、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构成 素质概念的内涵有三点: 有机体(人)特有的;
人基本的、稳定的、内隐的特性(品质)
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生理基础又离不开后天环境(含教育)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有些归于智力,有些归于非智力因素,第三者是没有的。”
——燕国材:《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的构成也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 二、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 (一)智力及智力因素:
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现代汉语大词典》
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智力因素即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P54) (二)智力和能力:
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者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一种内隐和外现的辩证关系。
——王仁欣:《智力心理学》
(三)新闻工作者的必备能力(记者的基本素质)
“渊博的语言知识和得心应手的遣词造句并自成一格的能力是一名优秀记者最基本的武器。” ——美国朱利安.哈瑞斯《全能记者必备》 记者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
——黄远生:《远生遗著》
记者的智力因素包括:“永不满足的创新意识、随机应变的发散式思维、超乎寻常的洞察智能、捕捉信息的新闻敏感、见微知著的预测能力。”
总的来说,记者必备的智能因素主要包括:写作能力;应变能力;观察力;预测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新闻心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