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特点如下: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 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四、基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
1. 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填空题
2.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6. 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
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并不同。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的发展起来。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的和促进的: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五、基本环节: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验与评定。……简答题 (一)备课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热爱学生,关系学生的成长。
3. 民主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 4. 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6.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缩短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差异。
第二节 新的教学观
一、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四、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二)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
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 合作学习
概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
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意义:首先,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其
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 再者,能够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此五种特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包容。 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章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第一节 新课程评价改革概述 一、 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价值的过程。包括课程需要、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材、学生成果目标、通过课程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学有效性、学习环境、课程政策等内容。 二、 课程评价对象
课程方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资源评价、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 三、 课程评价的类型
(一) 按照评价功能分类……名词解释
1.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某些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的评价。
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为制定教学措施做准备,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2. 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掌握性评价。他是在计
划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的评价。 目的是及时了解某项教学活动的效果。 不注重评定等级,只注重发现问题。
3. 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结束之后,为了解其成果而进行
的评价。 目的是评定等级成绩,作出结论,或者评定措施的有效性。 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确认达到目标的程度。
(二) 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内部评价、外部评价。 (三) 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分类
1. 相对性评价: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基准,然后把各个
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 优点是不受集体整体水平的限制;缺点是不同集体中的个体难以比较。
2. 绝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 有点事标准比较客观;缺点是客观标准很难做到客观,在制定和掌握评价标准时,容易受到评价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经验的影响。
3.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此种评价利于自我发现差距,但由于评价对象不与他人相比较,这就难以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真正差距。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教育学最新最全复习资料(9)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