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培训材料
食品中的危害
生物的——细菌 病毒 寄生虫 化学的—— 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
内部添加的化学物—食品添加剂 外来或偶然添加的化学物质 物理的—— 玻璃 金属等 A 生物学的危害 一、细菌
1、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基本因素: (1)营养成分:碳、氮、硫、磷等。
(2)水分:0.85的水活度是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安全界限。 水活度(AW):为食品中的蒸汽压(P)和在同一温度下与纯水的蒸汽压(P0)的比值。用热力学形式来表示水的自由度。表示微生物能利用的自由水的多少。 (3)温度:
嗜冷菌:0℃-30℃ 适宜20℃以下 嗜温菌:10℃-43℃ 适宜36.5℃ 嗜热菌:43℃-90℃ 适宜55℃
(4)时间/温度:细菌在可生长温度下的停留时间。4℃以下
1
或60℃以上较安全。
(5)PH值:PH值4.6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
酸性食品:PH4.6以下。 低酸性食品:PH4.6以上。 生长范围:
革兰氏阳性菌:4.0-8.5 革兰氏阴性菌:4.5-9.0 霉菌:1.5-9.0 酵母菌:2.0-8.5 (6)氧气:
需(嗜)氧菌:只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 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兼性厌氧菌:不论在无氧和有氧环境中都能生长。大多数食源性病原菌均属于此类。
微嗜氧菌:只能在低氧环境中生长。 2、细菌污染的途径: (1) (2)
原料本身带来:自原性和非自原性
加工过程中污染:人、水、设施、设备、工器具、空气、生熟或前后工序交叉污染等
3、各种常见的致病菌: (1)
肉毒梭菌:
2
1)特点:
厌氧芽胞菌,能产生毒素,耐热,高死亡率。 宿主:土壤,淡水和海水沉淀物,鱼,哺乳动物。 涉及的食品:罐装食品、酸化食品,熏制的鱼,肉制品,熟制品。
2)预防控制措施:
A、充分加热:如罐头工艺中的杀菌公式(低酸罐头) B、控制产品中的PH值,可参考part.114酸性食品法规 C、改变水活度值(AW 0.85以下),但不能保证完全控制 D、控制温度(冷藏)以及时间(巴氏消毒后冷藏3.3或10℃) E、食品中增加盐或亚硝酸盐 (2)弧菌属
主要包括霍乱弧菌(V.cholerae)、副溶血性弧菌
(V.parahaemolyticus)、创伤弧菌(V.vulnificus)等, 1)特点:大多数弧菌源于海洋,兼性厌氧,为嗜盐菌,高致病性,不耐热。 宿主:港湾的水域
涉及的食品:贝类、鱼类。 2)预防控制:
A、彻底烹调或预煮,并防止二次污染 B、生吃的产品主要控制原料收购 C、产品的冷藏适宜
3
(3)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1)特点:高致病性,兼性厌氧,耐盐(10%,30%也能生长),耐亚硝酸盐,不耐热。
宿主:土壤、青贮饲料、其他环境来源。
涉及的食品:乳制品、蔬菜、肉、禽、鱼、熟的即食食品
2)控制措施
充分加热,经过热处理的食品应防止二次污染。 (4)沙门氏菌属
1)特点:高致病性,兼性厌氧,在冷冻和酸性条件下能存活,不耐热。
宿主:家畜和其粪便,水,土壤,昆虫。
涉及的食品:生肉、禽、海产品、蛋、奶制品、调料、点心、糖果等。 2)控制措施
A、严格按照卫生操作规范即SSOP进行加工就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B、汗水和粪便的处理要符合规范。
C、食用前充分加热处理即可杀死该菌并防止二次污染。 D、4℃以下冷冻。
(5)志贺氏菌:与沙门氏菌类似。 (6)大肠埃希氏杆菌
4
1)特点:
大肠杆菌为指示性微生物,温血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种。
病原性大肠埃希氏杆菌分四种: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EPEC) 产毒素性大肠埃希氏杆菌(ETEC)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杆菌(EIEC)
出血性大肠埃希氏杆菌(EHEC)即O157
高致病性,兼性厌氧,在冷冻和酸性条件下能存活,不耐热。
宿主:人、家畜的肠道中。 涉及的食品:各类食品
2)控制措施:与沙门氏菌类似。 (7)金黄色葡萄球菌
1)特点:革兰氏阳性球菌,能产生高度热稳定的毒素,10万个细菌以上产生毒素。兼性厌氧,耐高盐(10%-25%),耐低水分。
宿主:人、动物、空气、灰尘、污水、水,在50%的健康的动物和人的鼻、咽中和头发及皮肤上存在。 涉及的食品:禽、肉、水产品、乳制品等。 2)控制措施:
5
A、SSOP
B、控制温度、时间,防止其大量繁殖。 C、加热并防止二次污染。
D、AW、NaCL及防腐剂、PH等控制 E、日晒、特殊消毒药 (8)空肠弯曲杆菌
1)特点:微嗜氧,约3%-15%的氧气(类似于肠道环境)。在美国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对干燥、热、消毒剂、酸、空气敏感。
宿主:鸡、牛蝇、猫、小狗等。
涉及的食品:生的或未熟的鸡、肉、海产品、奶、蛋等。 2)控制措施 A、SSOP
B、加热并防止二次污染。 (9)蜡样芽胞杆菌
1)特点:革兰氏阳性芽胞杆菌,需氧性,能产生两种毒素,10-100万个细菌可以产生毒素,分别引起呕吐综合症和腹泻综合症。耐盐,芽胞耐热。 宿主:在环境中广泛存在。
涉及的食品:米,肉,乳制品,蔬菜,鱼,点心等。 2)控制措施
冷藏,可以很好地控制。
6
二、病毒
1、特点:无处不在,比细菌更小,没有细胞结构。污染到食品中的病毒不会生长繁殖,因此他们不需要营养、水和空气。病毒不会导致食品腐败变质,但食品上的病毒可以通过感染人体细胞而引起疾病。在寄主细胞里进行复制。一般不耐热。 2、污染途径 (1) (2) (3) (4) (5)
原料生长运输的环境中污染
原料动物感染了病毒(口蹄疫、禽流感等) 食品加工人员带病毒(乙肝) 食品加工人员的不良卫生习惯。 生熟不分,二次污染。
3、常见病毒 肝炎病毒A和E 诺沃克病毒 旋转病毒 4、控制措施
(1)食用前进行充分加热并防止二次污染。 (2)通过SSOP来控制。\\ 三、寄生虫
1、特点:需要寄主才能存活。感染人的有原虫和蠕虫。一般不耐热和冷冻。
7
2、污染途径 (1) (2)
原料动物患有寄生虫病
食品原料遭到寄生虫及虫卵的污染(特别是植物产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食品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培训材料)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