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类: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四、 课程评价的功能
(一) 促进发展的功能。……简答题
这是当代课程评价非常强调的基本功能。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向功能、诊断……、调节……、激励……、反思……、记录……。 (二)鉴定水平的功能。 (三)选拔淘汰的功能。
★★五、 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第二节 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的方向
一、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评价内容——仍过分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 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 评价标准——仍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 发展的价值;
3. 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
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执行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 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 评价重心——人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和努力程度,冇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方向 (一) 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
1.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 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3. 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执行评价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二) 教师评价改革
1. 打破“唯学生成绩”论教师工作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水 平不断提高的的评价指标体系。
2. 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 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 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
1.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 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四) 考试的改革
1.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 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 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 三、 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
(一) 概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名词解释 (二) 特点 1. 过程取向
(1) 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都应受到评价者的重视;
(2) 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 方法论特征是量化与质性相结合,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支配。 2. 主体取向
(1) 评价目的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评价的意义; (2) 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 (3) 反对量的评价,主张质的评价;
(4)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 (三) 基本内涵
1.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 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4. 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 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 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 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四、 新课程下的学生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 评价学生发展过程的原则; 2. 评价主体参与原则和互动原则; 3. 评价内容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原则; 4. 参评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5. 倡导质性评价的原则; 6. 评价的激励原则。
第四章 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 概念、性质
概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师教学教育学最新最全复习资料(10)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