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性质(重点)
(—)酸性-- “碱溶酸沉法”
醌类的酸性强弱与分子结构中羧基、酚羟基的数目及位置有关。
酸性:-COOH>含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α-OH>含一个α-OH
故从有机溶剂中依次用5%NaHCO3 5%Na2CO3 1%NaOH 5%NaOH水溶液进行梯度萃取,达到分离目的。
(二)碱性:可接受强酸质子生成红色盐。但以酸性为主。
(三)颜色反应---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分子中的酚羟基性质。
1. Feigl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经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2.无色亚甲基蓝显色反应—苯醌及萘醌类的专用显色剂(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化合物相区别。
3.Borntrāger`s反应,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使颜色加深,多呈橙,红,紫红色,蓝色。
如: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紫色
4.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Kesting-Craven法)(苯醌、萘醌)专属反应
苯醌及萘醌类化合物当其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时,可在氨碱性条件下与一些含活性次甲基试剂的醇溶
液反应,生成蓝绿色或蓝紫色。
5.与金属离子的反应(α-酚羟基、邻位二酚羟基;Pb2+,Mg2+)。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游离醌类的提取方法
1.有机溶剂提取法(氯仿、苯)2.碱提酸沉法。3.水蒸汽蒸馏法(分子量小的苯醌及萘醌类)4.超临界法
二、游离羟基蒽醌的分离(pH梯度萃取法、硅胶柱色谱法、聚酰胺色谱法)
三、蒽醌苷类与蒽醌衍生物苷元的分离
四、蒽醌苷类的分离 1.铅盐法(H2S) 2.溶剂法(n-BuOH)
3.色谱法(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制备色谱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一、醌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苯醌类主要有三个吸收峰,萘醌主要有四个吸收峰,当分子中放入-OH,-OMe等助色基时,吸收峰红移。
羟基蒽醌 第Ⅰ峰:230nm 第Ⅱ峰: 240∽260nm(a) 第Ⅲ峰:262 ∽ 295nm(b)第Ⅳ峰:305
∽389nm(a) 第Ⅴ峰:>400nm(b)
二、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在红外区域有vc=o(1675~1653)cm, vOH=(3600~3130). V芳环(1600~1480)
三、醌类化合物的1H-NMR谱
1.蒽醌母核芳氢的核磁共振信号,α位:C=O负屏蔽区δ8.07,β位:δ6.67
思考:1.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种类型,写出基本母核,各举一例。
2.蒽醌类化合物分哪几类,举例说明。
3.简述蒽醌的溶解性。
4.为什么β-OH蒽醌比α-OH蒽醌的酸性大。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重点哦!!)
重点: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
1、溶解性
A、黄酮、黄酮醇、查耳酮平面性强,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大,不溶于水。
B、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非平面性分子,排列不紧密,引力降低,溶解度稍大。
C、花色苷元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盐通性,亲水性强。
D、苷元中引入羟基水溶性增强。
E、羟基经甲基化后,水溶性减低。
F、羟基经羟基糖苷化后,水溶度加大。
本科阶段复习及考研复习(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资料
G、黄酮苷一般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糖链越长,溶解度越大。
H、与糖的结合位置有关(3-O大于7-O葡萄糖苷)。
2、 酸性:具有酚羟基,显酸性。 7,4`-二羟基>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3、显色反应
(一)还原显色反应 1.盐酸-镁(锌)粉反应---最常用的颜色反应。黄酮(醇) 、二氢(醇)类及其苷类显红
色至紫红色,B环上有羟基或甲氧基取代时颜色加深.
2.四氢硼钠(钾)反应---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专属反应(红色、紫红色)
(二)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铝、铅盐、锆、镁盐)
1.铝盐(1%三氯化铝、硝酸铝)。络合物多为黄色,λmax=415nm。4`-羟基黄酮醇或 7,4`-二羟基黄酮醇显
天蓝色荧光。
2.铅盐。邻二酚羟基:3-OH、4-酮基 或5-OH、4-酮基 一般酚羟基---碱性醋酸铅
3.锆盐-枸椽酸显色反应。 3-OH+ZrOCl2——黄色——+枸椽酸,黄色褪去
5-OH+ZrOCl2——黄色——+枸椽酸,黄色不褪
4.镁盐。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天蓝色荧光。黄酮、黄酮醇、异黄酮显黄、橙黄、褐色
5氯化锶(SrCl2)。具邻二酚羟基生成绿-棕色、黑色沉淀
6.三氯化铁反应。一般仅在含有氢键缔合的酚羟基时,才呈现明显反应。
(三)硼酸显色反应---亮黄色
(四)碱性试剂显色反应。
1.二氢黄酮类开环,转变成查耳酮,显橙-黄色.
2.黄酮醇类先呈黄色,通空气变棕色.
3.邻二酚羟基或3,4`-二羟基,碱液中不稳定,易被氧化,黄色→深红色→绿棕色沉淀.
思考题:
预测芦丁的显色反应结果。
HCl-Mg反应 (+) HCl-Zn反应 (+) NaBH4反应 (-)
锆-枸橼酸反应 黄色,加枸橼酸,褪色 SrCl2反应 (+)
硼酸+草酸反应 (+)黄色 Molish反应 (+)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与粗分
苷类及极性较大的苷元: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稀碱性水或碱性醇、甲醇-水(破坏酶的活性)。
苷元: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碱提取酸沉淀法 原理:酚羟基与碱成盐,溶于水;加酸后析出。
碱:Ca(OH)2,即石灰乳或石灰水。
优点:①含酚羟基化合物成盐溶解②含COOH杂质(如果胶、粘液质、蛋白质等)形成不溶的沉淀。
注意:碱性不宜过强,以免破坏黄酮母核;酸化时,酸性不宜过强,pH为3-4,以免形成yang盐而溶解。
二、分离
聚酰胺色谱: 原理:氢键吸附,酰胺羰基与酚羟基形成氢键。
影响吸附力因素:(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多,强),(2)位置(形成分子内氢键,吸附力减小)(3)分子内芳香
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4 )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吸附强弱顺序:黄酮醇﹥黄酮﹥二氢
黄酮醇﹥异黄酮。(5)溶剂介质有关。水中﹥ 有机溶剂﹥碱性溶剂
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强弱顺序:
水﹤甲醇(乙醇)﹤丙酮﹤稀NaOH(NH3.H2O)﹤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DMF)﹤尿素水溶液。
(6)苷与苷元的洗脱
甲醇-水:苷先洗脱出来 非极性固定相 反相色谱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公务员考试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