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型(7,8呋喃骈香豆素型):C8-异戊烯基和C7-OH环合(白芷内酯)
●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①线型 ②角型
●它香豆素(菌甲素、棠果内酯)
α-吡喃环上有取代的一类香豆素。C3、4上常有苯基、羟基、异戊烯基取代。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酯性质和碱水解反应
香豆素内酯环发生碱水解的速度主要与C7位取代基的性质有关。其水解由易到难为:
7-OCH3供电子共轭效应使羰基C难以接受OH-的亲核反应; 7-OH在碱液中成盐。
如C8的适当位置有羰基、双键、环氧等结构时,和水解新生成的酚羟基发生缔合、加成等作用,可阻碍内
酯的恢复,保留顺式邻羟桂皮酸的结构。
●酸的反应 ①环合反应:异戊烯基易与邻酚羟基环合
用途:该反应可用来决定酚羟基和异戊烯基间的相互位置。
②.醚键的开裂:烯醇醚,遇酸易水解(东莨菪内酯) ③双键加水反应
黄曲霉素B1 (高毒) ------ 黄曲霉素B2a(低毒)
●显色反应 ①异羟肟酸铁反应---所有内酯结构的显色反应(鉴定内酯环的存在):碱性条件下,香豆
素内酯开环,并与盐酸羟胺缩合成异羟肟酸,再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合成盐而显红色。
②酚羟基反应:判断游离酚羟基的有无。具酚羟基取代的香豆素类在水溶液中可与三氯化铁试剂络合而产
生不同的颜色。。
【注意Ⅰ】若香豆素酚羟基的对位未被取代,或6-位上没有取代,其内酯环碱化开环后,可与Gibb’s试
剂、Emerson试剂反应。机制如下:
Gibb’s反应:符合以上条件的香豆素乙醇溶液在弱碱条件下,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试剂与酚羟基
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
有游离酚-OH,且-OH对位无取代者(+)显蓝色;对位有取代者(-)。
Emerson反应:符合以上条件的香豆素的碱性溶液中,加入2%的4-氨基安替匹林和8%的铁氰化钾试剂与酚
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红色化合物。
【注意Ⅱ】Gibb’s反应和Emerson反应的要求是:必须有游离的酚羟基,且酚羟基的对位无取代。
判断香豆素C6位是否有取代基的存在,可使其内酯环碱化开环生成一个新的酚羟基,然后再用Gibb’s试
剂或Emerson试剂反应加以鉴别。
同样,8-羟基香豆素也可用此反应判断C5位是否被取代。
香豆素的C6位有无取代基,可借水解内酯开环后,生成一个新的酚羟基,再利用Gibb或Emerson反应来
加以区别。
四、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系统溶剂提取法: 一般可用甲醇或乙醇从植物中提取,然后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丙酮和甲醇依
次提取浸膏,分成极性不同的部位。
亲脂性香豆素---亲脂性较弱香豆素-----香豆素苷类
●香豆素的分离方法①真空升华或蒸馏法:
某些小分子的香豆素类具挥发性,可用蒸馏法与不挥发性成分分离,常用于纯化过程。
②酸碱分离法 ·具酚羟基的香豆素类溶于碱液加酸后可析出。
·香豆素的内酯环性质,在碱液中皂化成盐而加酸后恢复成内酯析出。
【注意】
·.碱液水解开环时,要注意碱液的浓度和加热时间,否则将引起降解反应而使香豆素破坏,或者使香豆素
开环而不能合环。
·对酸碱敏感的香豆素用此法可能得到次生产物。
●色谱方法(使结构相似的香豆素得到分离)
①吸附剂:硅胶、中性氧化铝和酸性氧化铝。②洗脱剂:己烷、乙醚、乙酸乙酯等混合溶剂。
第三节 木脂素
一. 概述
①木脂素是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②大多呈游离状态,少数与糖结合成苷
而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称之木脂素。
③组成木脂素的单体主要有四种:
·桂皮酸 ·桂皮醇 ·丙烯苯 ·烯丙苯
前两种γ-C原子是氧化型的,组成的聚合体称为木脂素。后两种γ-C原子是非氧化型的,组成的聚合体称
为新木脂素。
思考:1.为什么可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分离香豆素类成分?分析说明提取分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如何用化学方法鉴别6,7-二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
3.中药补骨脂中抗白癜风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什么,写出其结构式,并分析有哪些性质?
4.写出异羟肟酸铁反应的反应式。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醌类化合物:是指分子内具有醌式结构(对醌型、邻醌型)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天然醌类化合物主要分为:苯醌 、萘醌 、菲醌 、蒽醌。
一 、苯醌类(benzoquinones) (结构请见课本p143)
二、萘醌类(naphthoquinones) (结构请见课本p145)
本科阶段复习及考研复习(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资料
三、菲醌类 (结构请见课本P146) 分类:邻菲醌(I)、邻菲醌(II)、对菲醌 。
四、蒽醌类 (结构请见课本p147)
(一)蒽醌衍生物—羟基蒽醌
1.大黄素型(结构请见课本p147): 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多数化合物程黄色。
2.茜草素型 :羟基分布在一侧的苯环上,化合物颜色较深,多为橙黄色或橙红色。
(二)蒽酚(或蒽酮)衍生物 多蒽酚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生成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蒽酮,蒽酚(或蒽酮)
的羟基衍生物,一般存在与新鲜植物中。
(三)二蒽酮类衍生物 二蒽酮类可看成是两分子蒽酮相互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如,大黄及番泻叶中的致
泻的只要有效成分番泻苷A,B,C,D等皆为二蒽酮衍生物。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一、泻下作用 二、抗菌作用 三、其它:抗真菌作用、抗癌抗肿瘤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一)性状 无酚羟基取代,基本上无色。取代的助色团越多,颜色越深。苯醌和萘醌多以游离态存
在。蒽醌结合成苷,极性较大,难以结晶。
二)升华性 游离的醌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升华性。小分子苯醌及萘醌具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
注:游离醌类化合物,生物碱,小分子游离型的香豆素一般有升华性。
(三)溶解性 游离醌类苷元极性小,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
结合成苷后极性大,可溶于甲醇、乙醇、在热水中可以溶解。注意避光保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公务员考试天然药物化学重点知识总结(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