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但在13亿多人口的中国,如果像英、加、日或北欧国家一样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是不现实的,况且,部分发达国家全民免费医疗带来的公益优先,效率偏低的负面现象也令我们警觉。或像美国一样,由政府拿出一大笔钱来推进医疗产业化,导致国家卫生总费用大比例地增加也是不现实的,况且在2014年奥巴马政府实行医改后,每年增加的联邦政府预算赤字高达1.6万亿元左右,据美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总卫生支出可能占GDP30%左右,久而久之,该国财政将不堪重负。所以,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卫生支出模式,而是需要根据人多量大的现状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路子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在一个适宜的大背景下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1.公益服务和有序竞争应是我国医疗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定海神针”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公立医疗机构无疑是我国公益保健事业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一些医院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道路尝试来看,它们渐渐背离了公益道路而追求利益最大化。让利润优先替代公益本质的作法是利少于弊的。既然是公立医院,其公益本质就不宜轻易改变,对大众服务的公益性就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当然,如果把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服务放在优先位置,那么国家就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医院的成本投入,根据在此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的经验,至少要让政府和社会投入占总成本支出的30%左右,即基本确保其人力资源的成本耗费,剩下的部分让其在有序竞争的方式下通过优质医疗服务到各种形式的医保公司中去争取,从而让医务工作者通过自己质优量升的公益服务,获得较丰厚的利益回馈。当然,这里的有序竞争是基于防止效率低之目的的,是讲公益、讲服务,但我们又不能再回到“文革”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去吃“大锅饭”,而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市场准入,让具有一定竞争机制的各医保公司,运用较严格的不同病员病种等的量质同构的效益核算和评估,及时予以利益回馈,让各医疗机构能用自己优质的公益服务形式,获得相应的稳定回报,从管理体制机制上铲除过去那种专从病人身上去分割“唐僧肉”的土壤,从而合理减轻患者的负担,为缓解医患关系紧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我国人口众多的预设患者环境下,没有公益普惠的基础,我国的健康卫生体系必将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得摇摇欲坠,显然这不是危言耸听。
2.法律管治和道德浸染是舒缓医患关系紧张的通衢大道
“乱世用重典”。对于当下医疗环境下,不分是非随性撒野的“医闹”行为,必须在法律的严厉管治下得到打击和遏制,否则,除了破坏患者宁静的就医环境外,还严重地伤害了医者的人格尊严和职业自信心,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医生群体渐渐失去积极性和自信心,最终受害的可能还会是患者自己。因此,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医院这个特殊服务行业的跟进管理,并从“法”的角度划设红线,不容任何人肆意践踏。同时各医疗机构和医者都应严格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行使自己的医疗权力,严控“医学父权主义”,任何滥权行为也都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当然,医疗场所是一个帮助病人解除痛苦、救死扶伤的特殊场合,医生光是知道守法遵法,“见病不见人”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既要医治患者的身体痛苦,还要尽量抚平其心灵上的创伤,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医生的职业天平上“道德”二字显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医院管理者应该在日常管理中大张旗鼓地鞭笞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行径,更要不断褒扬道德高尚者,激励操守高洁者,力争把医院打造成温馨浓情的圣洁高地。一个好的医生在医治患者的过程中,只有既秉持严格的法律底线,又高悬神圣的道德天条,他才会无愧于“白衣天使”这个熠熠光环,才会真正与患者走向和谐的康庄大道。
由此可知,为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应占据极大的优先地位;反之,患者的法制观念和感恩情怀亦当殊不可少。否则,医患双方恐怕永远难返“天然盟友”的人际轨道。
3.诚恳沟通是化解医患矛盾的有效良方
由于20世纪我国医学院校基本上未开设医患沟通专门课程,以致成为了入道医者的一个短板和盲区,许多人完全是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慢慢跟着老医生学习或自身摸索才积累了一些知识,但在医疗考核和规范要求中都几乎无章可循。21世纪后,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开设这门课程,但还只停留在摸索阶段。这方面,我们要向美国方面借鉴有益的做法,美国115所医学院校几乎每校都在医学一年级(他们都是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再进医学院学习)即开设了医患沟通专门课程,在全国医生执照考试中,还专门把医患沟通作为必要的临床技能加以考核[5]。我国从近年开始全面实施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进入大型医院的三年临床住院培训制度,希望以往的这种状况从质控角度得到大力改善。
另外,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从管理机制上解决过去那种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强力推行分级诊疗,基层普诊和家庭医生签约制,让常见病、多发病、轻微病症都在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中得以解决。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大医院医生3~5分钟看一个病人,一大堆病人围着一个医生的不正常状态,给医生创造一个与病人可以进行有效沟通的就医环境。三甲以上大医院除危急重症患者看急诊无条件接受外,均要实行严格的实名预约制,规定门诊医生接诊每位患者的最少时间,以确保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促使许多因沟通不畅引起的医患矛盾得以有效化解。
4.科学地诊治是减少医疗纠纷的不败神盾
目前,无论我们用现代医学手段或是传统医学方法去诊断和治疗疾病,都仍然是存在着缺陷和无奈的。任何医生都不敢肯定自己可“包治百病”,因为从哲学层面上看,我们的医学当下仍然掌握的只是“相对真理”,医学上的不解之谜比已知的部分要多得多,因此,越是负责任的医生临症时越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鉴此,我们虽不能确保诊治每一位患者都能如愿治愈,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位患者的诊治过程是符合目前医学规程的。唯有此,我们才会期待尽可能地减少医疗纠纷,或者,即使出现了医患双方认识上的差异和矛盾,我们也能在规范层次的角度,经得起法律和社会舆论的检验,从而让自己的诊治过程在立法有据的大前提下,处于不败之地。科学是有局限的,且它又是有时效性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医药类医患关系的探寻与对策以及思考论文(共3篇)(1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