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德体技用:“中体西用”与“西体西用”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冯友(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由五常德与具体道德之异知能以五常德为体

大体而言,清朝人和民初人对待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德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看法,分别走向了两个极端。从社会属性来看,清朝中国社会基本上还属于农业社会,而在农业社会里贵古贱近是思想上的一个常态,而到了民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近数十年来,中国自农业社会,渐变为工业社会,所以贵古贱今底人,在现在是很少底了。但有一部分人另外又犯一种毛病,即贵远贱近。”[11]清朝人贵古贱近思想导致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时遇到了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极力阻挠和诋毁,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提出根本之途在正人心而不在于学技艺的理论,极力主张闭关锁国以正人心。就连洋务派自身虽在学习西方技艺方面是开明的,但是在对待仁、义、礼、智、信五常德方面又泥古而不前,不仅仁、义、礼、智、信五常德千年不可改一字,万世不可变一毫,而且由五常德衍生出来的整个道德体系也是千年不可改一字,万世不可变一毫的,从这方面看和顽固派在实质上又是一致的。就是因为洋务派的这点纰漏被民国人抓住不放,以此大做文章。五常德变成了所谓的吃人的礼教,孔圣人成为吃人礼教之罪魁祸首。于是民国人把五常德定义为封建道德而加以摒弃,妄图连根除掉。民国人在“贱近”的同时又开始了“贵远”,既然要摒弃中国的五常德,那就要用西方的道德来填充根除五常德之后所留下来的道德上的空白。清朝人和民国人所犯的这两个错误在实质上是同一个原因,他们都没有认清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德与某一个社会具体的道德之间的界限,“有些道德是因某种社会之有,如一民族或国家,自一种社会转入另一种社会,则因原一种社会之有而有底道德,对于此民族或国家,即使旧道德;因另一种社会之有而有底道德,对于此民族或国家,即是新道德。”[12]这种因某种具体的社会而有的道德就是具体的道德,它只适用于这种具体的社会,对此种具体的社会而言它是新道德,对于下一个社会而言,它就不适用了,因此也就成为了旧道德。具体的道德可有新道德和旧道德之分,而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德不是具体的道德,也就没有新旧之分。五常德是因社会而有,而非因某种具体的社会而有,所以适用于所有的社会,而不仅适用于某种具体的社会。对于具体的道德而言,不能是千年不可改一字,万世不可变一毫,如果其不适合新的社会了,就应该舍弃。清朝人不知道这一点,而是把具体的道德也视为常德,宁死也要维护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社会的旧道德,所以被民国人称为维护杀人的礼教。民国人要舍弃不适应民国社会的旧道德,这本身是不错的。但是民国人不应该用民国社会的观点来批判之前社会的具体道德,因为这些具体道德是在之前的社会产生的,并且也是适合之前的社会的,在之前的社会里发挥了正面和积极的作用。民国人更加不能不加区分地摒弃中国传统道德,因为中国传统道德之中的五常德是因所有的社会而有的,也是适用于所有的社会的,不仅适用于民国之前的社会,还适用于民国社会以及民国以后的社会。正因为五常德适用于所有的社会,因此在所有的社会里都可以说以五常德为体。“不过肯定‘此诸德’的永恒性,并不意味着肯定他们在某一社会历史时期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的永恒性,对其具体规定和内容,‘哲学不必予以肯定’。因为此具体规定和内容可随着社会的前进而有变化。”[13]所以对以五常德为体要建立在抽象继承的前提之上。

2.五常德与具体道德之同知必以五常德为体

由上述可知五常德与具体的道德二者是不同的,五常德是恒常的而具体的道德不是恒常的。但从五常德与具体的道德二者都具有道德之理而言,二者又有相同之处。某类事物必须依照某理才能成为某类事物,五常德和具体的道德都必须依照道德之理才能成为道德,依照共同道德之理的结果就是五常德与具体的道德都可以促使社会成员产生有利于社会之存在的行为,阻碍社会成员产生不利于社会之存在的行为。并且当一个社会转变成一个新的社会之后,具体的道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新社会相适应的新道德也会随之产生。新道德是基于这五常德的基本精神和新社会的具体情况而产生的,而不是凭空产生。并且遵守五常德的人自然能够遵守具体的新道德,“我们可以说,对于君尽忠,对于父尽孝,是旧道德;对于国家尽忠,对于民族尽孝,是新道德……。一个能行仁义礼智信底人,在以家为本位底社会里,自然能事君以忠,事父以孝,在以社会为本位底社会里,自然能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14]。无论是之前的忠君孝父还是之后的忠国孝族都是五常德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具体社会的变化只是促使五常德的内涵所支撑的具体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发生了变化,但是维持社会存在的道德实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即道德之理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因为五常德与具体的道德的异不是单纯和绝对的异,而是在同的前提之上的异,是同中之异,五常德与具体的道德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五常德之常就是通过具体道德之变来实现的,而具体道德之变是依据五常德之常来完成的,所以说具有五常德的人在任何社会中都能具有适合该社会的具体的道德,这是自然而然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所有的社会里都必须要以五常德为体。

三、技之为用:作为民族腾飞的双翼之技不可废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德体技用:“中体西用”与“西体西用”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冯友(3)在线全文阅读。

德体技用:“中体西用”与“西体西用”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冯友(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jiaoyu/122111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