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担任。行政要素则负责各种官职的安排和配置。司法要素主要指法庭的审判等职能;而司法方式的区分标准包括:法庭成员、审理对象、成员任用方式、法庭形式等。
第五部分重要论述了政体的变更和保全的问题。
他认为,政体变更的共同原因有: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为了避免财产和名誉受到损失;遭到轻蔑或感到恐惧;城邦某部分不成比例地增长;选举舞弊;城邦之间的失调和战争;城邦的地形、位置等。紧接着,他分别详细论述了平民政体、寡头政体、贵族政体变更的原因。
接下来,他论述了政体保全的问题。他认为政体保全的共同方式有:让城邦所有人都严格奉公守法;通过法律防止权贵阶层之间的敌对和私斗;巧妙地利用政体所面临的威胁;通过法律防止任何人拥有过多、过大的权力;官员们奉公守法、严格自律;通过法律使愿意并有能力维持现政体的人比不愿意、没能力维持现政体的人要多;对公民实施教育等等。接下来,他论述了君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的保全问题。他认为僭主制政体的保全的方法有:抑制公民的心志并在公民之间制造不信任感;使公民无力量有所作为;僭主不露严厉只显尊贵,要人看到他的人尊敬他;避免暴政;向公民表明呀自己的统治是为了公共利益等等。
在这部分的最后,他分析了苏格拉底政体变革思想的不足。
第六部分主要论述了政体的构建问题。在论述政体构建问题之前,亚里士多德说明了平民政体的原则和特征。
他认为,平民政体的原则是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人能够随心所欲的生活、每个人轮流地进行统治和被统治。另外,他认为平民政体的特征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官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官员通过抽签产生;全体公民统治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又统治全体公民;就职的官员没有财产要求或者只要很低的要求;一个人不能两次担任同一官职;官员的任期是短暂的;所有的公民都有审判权,一切案件都由公民选出的人来审理;公民大会对一切事情,至少是重要的事情有最后的决定权。
他认为在进行政体的构建时,要着眼于长远。部队的组成方面,要根据城邦的地理环境来决定兵种和数量。最后他着重论述了官员的设置问题。他认为,官员的应该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商业管理的官员;负责城镇建设的官员;负责乡村建筑的官员;负责公共收入的官员;负责登记各种契约和法庭判决的官员;负责
执行司法判决、罚款和监督犯人的官员;经手公共款项的官员;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负责公民教化的官员等等。
第七部分主要论述了理想城邦应该具备的条件。
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城邦中,个人的幸福和城邦的幸福应该是一致的;人口合理、地理环境优越,军事力量强大;人民的生命力旺盛而且富有思想。除此之外,阶层划分应该合理;城邦选址合理;婚配及生育合理。最后是注重儿童的教育。
第八部分主要论述了青少年的培养问题。
他认为,对青少年的培养是城邦共同的责任。在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内容要适当而且要全面。他还主张通过读写、体育、音乐、绘画等对青少年进行培养。
亚里士多德这本书,论述了多方面的内容,开创了政治学研究之先河,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但他的思想也有不足之处。他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如他认为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奴隶,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自由民,有的人天生适合做统治者。
另外他的思想又有自相违背的地方。他在论述平民政体的原则时,官员应该有全体公民产生,但在后面他又说官员应该通过抽签产生。到底是哪个,我们不知道。
《政治学》读书笔记
“可能的艺术”与“可行的艺术”:《理想国》与《政治学》的比较阅读之一种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说是古希腊,乃至是整个政治学、哲学史上最经典的著作,同时,由于两位作者之间的师承关系,这两部著作之间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些亲缘关系,这从《政治学》中许多地方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评可以看到。这一切,使得把它们放在一起作一番比较阅读的尝试成为必要,虽然这绝对可以说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我在这里试图做的是选取“理想政体与政体选择”这个两部著作共同关注的思想主题为视角,以《政治学》作为阅读的焦点,对比两者的写作风格与目的,探究两者间的分歧,以及在我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力求分析这种差异得以产生的现实及理论根源。由此,我的思路如下:
一、 《理想国》与《政治学》共同的问题域:理想政体的理念 二、 两者间的分歧:政体的划分以及理想政体的实现途径 三、 分歧与差异的根源:“可能的艺术”与“可行的艺术”
一、《理想国》与《政治学》共同的问题域:理想政体的理念
“公民与共同体的一致”与“共同体至上”是古希腊政治思想的主题。这里所谓的“一致”与“至上性”是专指城邦作为共同体之一种与公民或者个人的关系上而言,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统一的。虽然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诸多批评,但在这个问题上,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柏拉图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还有什么比闹分裂化一为多更恶的吗?还有什么比讲团结化多为一更善的吗?”“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1.P197)亚氏同样认为“政治团体以统一为至善”(2.P47),他说:“城邦[虽在发生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2.P8)城邦不仅出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它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深刻的伦理意
义,即:“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2.P7)换言之,“城邦是若干生活良好的家庭或部族为了追求自足而至善的生活,才行结合而构成的”。因此,“政治团体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美善的行为”;(2.P140)而“优良的立法家们对于任何城邦或种族或社会所当为之操心的真正目的必须是大家共同的优良生活以及由此而获致的幸福”。(2.P348)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得出了他关于城邦与公民关系的著名结论:“由此可以明白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2.P7)实际上,“城邦先于个人”的观念,可以说是整个古希腊时期的思想主流。在这个问题上,怀疑派,犬儒学派等等因其倡导个人利益或者个人意识,而成为古希腊思想的另类或异端。
从这种观念出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什么样的政体才是最优良的政体”这一关键问题的描述也是非常相似的。柏拉图认为:“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1.P31)他在对理想城邦的护卫者这个群体的描述中说道:“我们所关心的是使一个护卫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护卫者,尽可能使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幸福,而不是只为某一个阶级考虑,只使一个阶级得到幸福。”(1.P203)亚里士多德也说:“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2.P132)两者的关联与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理念与亚里士多德的殊无二质,这根本上是由于他们对城邦统一的基础的理解的不同所导致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下面加以展开。
二、 由共同走向不同:从现实政体划分到理想城邦
经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理想的城邦的描述有一定的共性。他们追求的都是如何保证与实现公民个人与城邦共同体的一致性乃至使这一一致性得以稳固长久。但是统一的基础是什么?这种理想如何
达成?进一步说任何现实政体形式过渡到理想政体有那些可能的道路选择?在这些问题上,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对于柏拉图而言,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观念,认为城邦一致性的真正基础在于“知识”或者是基于理性的美德,及其具体的体现者——哲人王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认为任何现实政体都是不可取的,或者说都是对理想政体的理念的背离。因此他对所有的现实政体持一种无差别的批判态度。他说:“现行的政治制度我所以怨它们,正是因为其中没有一种是适合哲学本性的。”(1.P248)然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对所谓利益、幸福、美德等等问题的理解是建立在常识的水平上的。他认为:“我们不仅应该研究理想的最优良政体,也须研究可能实现的政体,而且由此更设想到最适合于一般城邦而又易于实行的政体。”“实际政治家……他应该像我们预先说明的,帮助任何现存政体[给予补救或改进]。”(2.P177)进一步而言,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优良政体”的“优良”的涵义也是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他说:“我们所说的优良,不是普通人所不能实现的或必须具有特殊天赋并经过特殊教育才能达到的标准,也不是那些认为只有理想的政体才能达到的标准,我们是就大多数人所能实践的生活以及大多数城邦所能接受的政体,进行我们的研究。” (2.P204)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的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批评,也是整部《政治学》的立意所在。因此在对现实政制的理解上,三种正宗政体的类型,无论君主、贵族还是共和政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都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说都是“优良的”。亚里士多德因此反对柏拉图的“优良政体”的观念。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在对卫国者的幸福的判断上,亚里士多德指出:“他(苏格拉底)认为立法家以全邦的幸福为重,于是不惜剥夺卫国之士的幸福。可是,这必须在各个部分的全部或大多数,或至少有若干部分获得幸福(快乐)以后,才能谈到全体的幸福(快乐)……在这样的城邦中,倘使卫国之士索然寡欢,其它的人又将谁能快乐?”(2.P61)不过在柏拉图那里,苏格拉底在回答别人的指责,即“没有使护卫者得到幸福,他们掌握一切,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指出:“既然我们的扶助者的生活,看起来比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胜利者的生活还要好,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和鞋匠,其他匠人,以及农民的生活去比较吗?”(1.P203)可以看出,柏拉图眼中的最幸福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从这一点出发,二者对现实政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