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
厚约460米,上部主要为厚层状灰白色泥晶灰岩、纹层状灰岩及白云岩,且具有粒序层理、鸟眼构造及交错层理;下部灰色中至厚层层孔虫泥晶灰岩、核形石灰岩夹纹层状灰岩和白云岩,具示底构造及迭层构造,产双孔层孔虫(Amphipora)、球状及半球状层孔虫及珊瑚、腕足类化石。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之间的分界标志为泥灰岩(照片5),其中部分地区因为差异风化可见大量的癞痢状白云质灰岩。(照片6)
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
厚约261米,上部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化燧石结核砂屑灰岩夹白云化碎屑灰岩、泥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癞痢状白云化泥晶灰岩与泥晶、粉屑灰岩互层,偶尔夹泥晶灰岩;下部浅灰色薄层至中厚层泥灰岩、泥质灰岩、泥晶灰岩;本组产云南贝( Yunnanella)、小云南贝( Yunnanellian)、弓石燕(Cyrtospirifer)等化石。
其中癞痢状白云岩化灰岩的消失和泥页岩的出现是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与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地层的分层标志(照片7)。
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
厚约41米,上部浅灰色中至厚层状泥晶灰岩、纹层状灰岩夹白色泥晶灰岩,顶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扁豆灰岩泥晶灰岩的韵律层;下部为青灰色、紫红色中至厚层微晶白云岩、纹层状灰岩及泥晶灰岩,具泥裂和帐篷构造,泥灰岩及叶岩产双壳类、介形类及植物碎片。
从锡矿山组上段(D3x2)上部出现的第一层扁豆灰岩为锡矿山组上段与邵东组分界的标志层,在扁豆灰岩中灰黑色的部分为灰岩,紫红色为泥质。扁豆灰岩不常见,局部出露,本段岩层常风化为土黄色粘土,植被比较发育,常常被松树林覆盖,所以植被的变化成为界线的主要判断依据。
22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
该地层的观测点主要位于恶猫岭,农机校以及戴家塘附近。该层主要岩性为泥晶灰岩,泥晶灰岩露头较好,风化面为灰白色,新鲜面为灰黑色,主要组成为方解石,为深灰色厚层至块状粉屑,泥晶灰岩夹多层癞痢状白云质灰岩条带,该条带有十层,中间三层比较宽,容易辨认,所以以此三层为次段与上层岩关组的分层标志。
岩关组(C1y)
厚约233米,顶部为黑灰色厚层状生物屑灰岩夹泥灰岩,丰产珊瑚、腕足、假乌拉珊瑚(Pesudouralinia)、笛管珊瑚(Syringopora)等;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灰岩、泥晶粉屑灰岩;底部为黑灰色厚层状含白云化砂屑灰岩;中下部产较多珊瑚化石如:内沟珊瑚(Zaphrentis)、笛管珊瑚(Syringopora)等。岩关组岩石结晶颗粒较粗大,为砂屑结构,具有层理构造,与邵东组泥晶灰岩相区别。
白垩系(K)
白垩系(K)地层在测区内仅出现两处,位于测区北东侧电视塔附近,出露厚度很小,主要为紫红色呈面状覆盖在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之上的砾岩,属粗碎屑内陆盆沉积,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砾岩成分为灰岩、白云岩化灰岩胶结物为白色方解石、红色方解石和紫红色的铁锰质(泥质胶结)。砾石呈棱角状,大小不一角砾粒径为10~100cm,分选性差,在个别地层,除砾岩外,349.1东坡出现紫红色粉沙岩,薄层状,具几组解理。
第四系(Q)
该地层由于形成较晚,未固结成岩,岩性为残坡积、冲积亚粘土、粉砂、砂、砾石层。出露于整个城关镇镇区,厚度0~38m ,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
本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观察了两套地层之间的分层标志,填图实习中我们也主要确定了测区内地层的分层界限,测区内主要地层之间分层标志见表3-1。
23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表3-1测区地层分层标志
分界线 分层标志 D3x1为癞痢状白云质灰岩,两者的分层标志为D3s与D3x1 D3s为灰白色的白云岩;癞痢状白云质灰岩的结束和白云岩的大面积出现,岩性变化明显。 D3x1与D3x2 D3x1灰色厚层状癞痢状白云质灰岩;D3x2薄-中层状泥页岩。最明显的标志为癞痢状白云质灰岩的结束和泥页岩、植被分界明显。 D3x2与D3sh D3x2为泥灰岩;D3sh浅灰色中-厚层状泥晶灰岩,分层标志为扁豆状灰岩的出现。 D3sh与C1y D3sh泥晶灰岩;C1y灰白色中-厚层状砂质灰岩。两者之间为岩层间三条癞痢状白云质灰岩条带。 3.2测区构造
测区内主要的构造都有发育,特别是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同时,断层、节理、劈理等也很发育。在填图范围内,从西向东主要有天花板向斜、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等,它们在在特征上有相似之处;断层多为多期活动的结果,南北向的断层从西到东依次有:F2、F4、F6、F8四条主要断层 ;东西向的断层从南到北依次有:F1、F3、F5、三条断层;节理多见于锡矿山组上段(D3x2)地层中。其他的构造现象偶尔可见。
3.2.1褶皱
测区位于灌阳复式向斜近核部,以次级褶皱为主。自西向东依次出现有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
24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图3—2 测区主要次级褶皱的示意图
天花板向斜:该向斜为灌阳复式向斜从东翼往西第一个核部向斜,主要岩性为D3x2的灰岩与泥晶灰岩,两翼倾角基本一致,轴面近直立,枢纽近水平,为直立水平褶皱。东翼产状260∠20.
西山坪背斜:背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相近。核部与两翼地层均为D3sh泥质灰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色,泥晶结构,薄层构造,主要成分为方解石,泥质。背斜轴面近乎直立,枢纽向南西方向倾斜,因此该背斜为直立倾伏背斜。(图3—3)
图3—3 西山坪背斜素描图
农机校向斜:该向斜主要岩性D3sh的灰白色厚层泥灰岩,泥晶结构,厚层构造与C1y的灰白色厚层灰岩,地层出露良好,两翼产状倾向相反,倾角东翼大于西翼,轴面西倾,枢纽水平,为斜歪水平褶皱。
陈王塘背斜:此背斜位于测区西面,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 D3x2)
25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泥页岩,翼部地层为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两套地层之间出现一层扁豆灰岩。此褶皱两翼都向西倾伏,倾角都较小。综合判断此褶皱为倒转背斜。
恶猫岭向斜:此向斜核部地层为下石炭岩关组(C1y)中厚层泥晶灰岩,,翼部地层为为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两套地层之间见癞痢状白云质灰岩条带,其两翼产状大致相同,其中西翼向东倾,东翼向西倾,构成一个开阔褶皱。
罗家坪背斜:此背斜位于测区中部,轴向近南北向,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浅灰色泥灰岩、泥质页岩,两翼地层为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两翼倾向相反,西翼较缓,东翼较陡,轴面直立,判断为直立褶皱。(照片8)
410.3向斜:该向斜紧挨着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为测区最高山头。该向斜的核部和翼部的岩性都为D3sh的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植被覆盖较少,其间可见劈理发育,F6、F8、F10断层从该向斜通过。
3.2.2断层
测区内总共发育有8条,其中南北向5条,分别为F2、F4、F6、F8、F10;东西向3条,分别为F1、F3、F5。均为多期活动的产物,在地貌上测区断层表现为沟或陡崖,断层带内均发育有被方解石脉所胶结构造角砾岩,个别断层面上还可看到清晰的擦痕和阶步。 测区内几个主要断层:
东西向断层
F1断层:位于电视塔和336.2高地之间,地貌上表现为一条沟。长约700米,宽3米左右,断层北盘向西平移,南盘向东平移,为左旋平移断层,水平断距约20米,走向近东西,切断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的地层,断面近乎直立,带宽约0.5米,带内方解石脉发育,角砾呈棱角状,大小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
F3断层 :此断层位于电视塔以北的沟谷位置,将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的地层分界线错断10-20米,错动标志明显可见,走向近东西向,
2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广西灌阳城郊数字化实习报告2014年 - 图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