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Gps点 实测剖面图 观察背(向)斜 地质图 实习报告 填图面积 Gps点密度 素描图 地层柱状图 地质纲要图 节理玫瑰花图
个 幅 个 幅 篇 平方公里 个/平方米 幅 幅 幅 幅 137 1 7 1 1 4 1个/200×200 6 1 1 1 1.5 前人研究概况
对实习区在内的灌阳及周边地区的地质工作最早可追朔到20世纪40年代,李四光、张文佑等对本区进行过概略的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
较系统进行面上地质工作是湖南地质局区测队(1974年)开展的1:20000道县幅区调工作,通过工作初步建立了实习区的地层系统,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图和矿产图等成果。其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1988年,1995年)先后完成了都庞岭地区和海洋山地区1:5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分别提交了相应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此外, 广西地矿局遥感地质站(1990年)和广西第二水文队(1991年)在本区还开展了航磁、重力和遥感等研究,编制了1:500000卫星遥感线、环形影像解释图、1:500000航磁△T剖面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布伽重力异常图、航空放射性伽玛等值线图等,为实习区区域地质构造、深部地质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资料。
桂林工学院(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自1985年在灌阳建立地质填图教学实习基地以来,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实习区及周边地区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在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认识,同时还不断探讨和改进地质填图教学实习考核方法(钱建平等,2001年)、完善教学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为
7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适应新时期地质填图数字化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桂林工学院在该基地进行了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现已经基本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面向教学的“基于3S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应用效果。在近20年的实习基地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 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1989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2005年)等。
8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2 区域地质
2.1区域地质概况
灌阳位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湘桂粤北的海西—印支坳陷内(南京大学地质系,1981)。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82年)划分,实习区属南华准地台上的桂中—桂东台陷中的桂东北凹陷内的四级构造单元“海洋山褶皱带”,如图 2-1。
图 2—1 广西构造分区示意图 (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82)
1—二级构造单元界线; 2—三级构造单元界线; 3—四级构造单元界线; Ⅰ—桂北台隆; Ⅱ—桂中-桂东台陷;Ⅲ—云开台隆;Ⅳ—钦州残余地槽;Ⅴ—右江再生地槽;Ⅵ—北部湾 拗陷;Ⅱ1—桂中凹陆;Ⅱ2—桂东北凹陷;Ⅱ3—大瑶山凸起;Ⅳ1—博白拗陷;Ⅳ2—六万大山隆起;Ⅳ3—钦州拗陷;Ⅳ4—十万大山断陷;Ⅴ1—桂西坳陷;Ⅴ2—都阳山隆起;Ⅴ3—靖西-田东隆起;Ⅴ4—下雷-灵马拗陷;Ⅴ5—西大明山隆起;Ⅰ-1—九万大山穹褶带;Ⅰ-2—龙胜褶断带;Ⅰ-3—越城岭断褶带;Ⅱ1-1—罗城褶断带;Ⅱ1-2—宜山弧形断褶带;Ⅱ1-3—来宾断褶带;Ⅱ2-1—海洋山断褶带;Ⅱ2-2—桂林弧形断褶带;Ⅴ1-1—那坡褶断带;Ⅴ1-2—西林-百色断褶带;Ⅴ1-3—南丹断褶带。
9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2.2区域地层
灌阳实习区区域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分布广泛。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自垩系和第四系,其中以奥陶系和泥盆系最为发育。寒武系和奥陶系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经加里东运动岩石均遭受浅变质,并构成地槽裙皱基底: 泥盆系和石炭系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的连续沉积,属地台阶段的盖层沉积:白垩系是陆相红盆沉积,按陈国达 (1959 年)观点系地洼阶段之产物。起基本特征分别为:
寒武系(∈)
寒武系地层在测区内的出露主要在都庞岭林场一带,主要为灰绿色变质砂岩、砂岩,为海相沉积。与周围的花岗岩具侵入接触与断层接触。侵入接触中主要构成为灰绿色变质砂岩,岩石硬度较高,具明显的硅化和绿泥石化,局部穿插有少量石英脉,被γ
5
花岗岩从底部侵入产生烘烤边。在断层接触中寒武系的出露为
砂岩,因断层将其与花岗岩分为① 变形带 ② 破碎带 ③ 碎裂花岗岩带 ④ 完整花岗岩带,局部石英脉充填。另外,还可见寒武系板岩,主要由砂岩变质而成,具层理、板理、节理。
奥陶系(O)
在实习区,奥陶系的地层只观察了上奥陶统的变质砂岩与板岩,主要位于下车田北部的灌江边。该地层与下泥盆统(D1)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中厚层构造,具板劈理。不整合分界处多为底砾岩,且不整合面与下泥盆统(D1)几乎一致。
下泥盆统(D1):
该层观测区主要位于九牛河至仁义桥一带与下车田北部灌江边一带,主要由紫红色粗粒砂岩组成,呈中厚层构造,粗粒结构,风化面为紫红色,新鲜面为紫红色。在油麻石以东100处,可见海洋山花岗岩与该层紫红色砂岩的沉积接触。在该点,接触面上构成一套花岗岩→花岗碎屑岩→粗粒砂岩的完整序列。此外,下泥盆统(D1)的顶部有一些波痕与铸模构造。下泥盆统(D1)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的分层标志为紫红色砂岩的消失,灰绿色砂岩的出现。
10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
该层的观测点主要位于九牛河至仁义桥一带与下车田北部灌江边一带,该层底部为灰绿色粉砂岩,风化面为灰褐色,新鲜面为灰绿色,粉沙状结构,薄层构造,碎屑成分主要为细粒石英,含少量泥质成分,胶结物主要为铁质和泥质。从该层下部往中部,沉积相由深海逐渐变浅,出现一些紫红色砂岩与灰绿色砂岩的夹层。该层顶部,出现豆状赤铁矿,这也是到达该层顶部的标志。豆状赤铁矿出露层厚度0.5m—1m,风化面为紫红色,新鲜面为紫红色,赤铁矿呈豆状结构,中层构造。该层与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的分层标志为出现白云岩。
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
该层的观测点主要位于仁义桥至黄泥田一带以及灌江南一带,该层主要构成为白云岩,有层孔虫充填晶洞。岩层风化面为灰黑色新鲜面为灰白色,几乎为天然露头,且露头良好。白云岩为砂糖状结构,块状、刀砍状构造;层孔虫为田块或树枝状,主要组成矿物为方解石与白云石。另外,在该地层观察点附近,发现一因溶洞塌陷造成的混乱脉向的方解石脉。该层与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的分层标志为白云岩的逐渐消失,泥晶灰岩的大量出现。
岩关组(C1y)
厚约233米,顶部为黑灰色厚层状生物屑灰岩夹泥灰岩,丰产珊瑚、腕足、假乌拉珊瑚(Pesudouralinia)、笛管珊瑚(Syringopora)等;中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砂屑灰岩、泥晶粉屑灰岩;底部为黑灰色厚层状含白云化砂屑灰岩;中下部产较多珊瑚化石如:内沟珊瑚(Zaphrentis)、笛管珊瑚(Syringopora)等。岩关组岩石结晶颗粒较粗大,为砂屑结构,具有层理构造,与邵东组泥晶灰岩相区别。
白垩系(K)
白垩系(K)地层在测区内仅出现两处,位于测区北东侧电视塔附近,出露厚度很小,主要为紫红色呈面状覆盖在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之上的砾岩,属粗碎屑内陆盆沉积,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Q)
该地层由于形成较晚,未固结成岩,岩性为残坡积、冲积亚粘土、粉砂、砂、
1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广西灌阳城郊数字化实习报告2014年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