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砾石层。出露于整个城关镇镇区,厚度0~38m ,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
各地层特征详见附图4。
2.3区域构造
根据区内地层沉积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 结合不同时代沉积岩岩性、沉积建造、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特点分析,实习区所在的灌阳地区经历了地槽→准地台 →地洼的地壳构造发展阶段;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山 4 期构造运动,对应可划分出 4 个构造层。受上述四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建造和改造各具特点,如表2—1所列。
表2—1各构造发展阶段的主要地质构造特
地壳 发展 阶段 构 造 层 地层及厚度/m 沉积相,建造及沉积接触关系 构造运构造 岩浆 活动 变质 作用 主要 矿产 砂金、喜 山 地 洼 燕 山 白垩系 0.3~>564 第四系 0~42 内陆河流相,洞穴相松散沉积 地壳抬升,河床阶地形 燕 山 盆地形成。继承角度不整合 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建造及滨海陆屑滩相准 地 台 石炭系 印 支 >932~1712 泥盆系 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泥岩,泥灰岩含煤建造 印 支 隔槽式裙皱断裂发育 性断裙 栗木岩体、都庞岭东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都庞岭东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轻微变质作用 铁、煤、大理石 钨、锡、铌、钽、锑、铜、萤石 砂锡、动名称 特征 瓷土、陶土 —角度不整合 陆盆山麓相,湖泊相红色碎屑岩建造 1520~2595 建造,滨海陆屑滩相12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奥陶系 地 糟 加 里 东 碎屑岩建造 角度不整合 深海,半深海槽盆相含硅质岩、碎屑岩复理 —整合(?)— 深海,半深海槽盆相含碳酸盐岩、碎屑岩复加 里 东 多级别复式背、向斜槽皱,最次级槽皱呈紧密线状,断裂发育 海洋山岩体,都庞岭东体等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浅变质作用 钾长1324~1950 石建造 寒武系 石、金 >916~1478 理石建造 实习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断裙盆地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有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
2.3.1褶皱
区域褶皱构造发育,形态多样。不同时期的褶皱具有不同的规模和特点。其中,加里东期基底褶皱构造最为强烈,形成了以褶皱轴向为北东向、北北东向紧闭复式褶皱,且显示了背斜向北东倾伏,向斜向南西扬起之特征。印支期盖层褶皱轴向为近南北向展布的宽缓褶皱构造。燕山、喜山期褶皱由于零星分布,形迹不明显。
实习区位于灌阳复式向斜的近核部,该褶皱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组成,相对简单而开阔,具盖层构造特点。灌阳复式向斜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在填图区内,从西向东主要有天花板向斜、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它们总的特征是:
(1) 均为近南北向延伸的平行褶皱。
(2) 规模大小不等。长一般为1000m—7000m,宽为100m—700m,长度与宽度之比在3:1—10:1之间,属短轴褶皱。
(3)根据两翼优选产状、轴面产状、枢纽变化,投三角位态图,本区的褶皱主要为直立水平褶皱,次为斜歪水平褶皱,个别为直立倾伏褶皱。
(4)翼间角为1000o左右,多为开阔褶皱。
13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5)该区褶皱属J.G.Ramsay Ic和Ib类型。
(6)本区褶皱是印支运动受近东西方向水平挤压的产物。
2.3.2 断层
区域断层按主要构造线的布置、规模大小等特征,可归并为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四组。其中,北东向断层切断了燕山期的花岗岩,并控制白垩纪盆地的生长,具长期活动特征;南北向断层多平行于复向斜轴向延伸,属先压后张的纵断层;北西向断层主要以新圩断层为代表,它切断基底和盖层褶皱,形成印支运动后,多为右旋平移—逆断层。实习区断层具有以下特征:
(1)以南北向—北北东向的纵断层为数最多、规模最大,且多位于背斜的东翼或近核部;次为近东西向断层,多具正断层性质。
(2)均为脆性断裂,其断层带发育,多被方解石填充或胶结,常构成方解石脉带及方解石胶结的角砾岩带。
(3)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断层,因愈合力强,断层的断距均不大。 (4)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具多期活动性质。
2.3.3 节理
实习区的节理具有类型复杂、性质多样、多期叠加的特点。
按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的关系,可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剪节理(照片1)、张节理及复合型节理;按形成时期可分为印支期褶皱前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印支期褶皱后的X剪节理和张节理、燕山期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它们之间的区分除了根据一般规律进行分期配套加以区分外,印支期褶皱前的节理产状多与地层层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印支期褶皱后的接力一般与层面斜交或平行,而燕山期的节理与层面斜交,且与地面垂直或近于垂直。
雁列节理与雁列脉(照片2):在实习区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是在断层带的附近,常可见到雁列节理和被方解石充填的雁列脉。雁列带一般长0.5m~2m,
14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宽为10?~30?,雁列角多为40°~70°,有左列、右列之分,有时可组成共轭雁列脉。
缝合线构造(照片3):它是碳酸盐岩中一种常见的与节理近似的小型构造,裂缝界面多呈锯齿状、波状和柱状,并常充填有不溶残余物质(主要为钙质、铁锰质、炭质及粘土等)。
2.3.4 劈理
实习区劈理非常发育,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破劈理、流劈理和滑劈理;按结构可分为板劈理、隔劈理和褶劈理。破劈理或间隔劈理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统和下泥盆统泥晶灰岩和泥岩中,镜下未见矿物定向排列;流劈理多见于中下泥盆统的泥质砂岩中,在镜下石英普遍见颗粒拉长、波状消光、定向排列明显,在结构上属于间隔劈理;而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富泥质板岩中,则广泛发育板劈理,岩石具良好可劈性,使岩石劈裂成完整的石板,在显微镜尺度下,层状硅酸盐矿物呈强烈定向排列,板劈理与层面一般均有一定的交角;滑劈理或褶劈理主要见于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板岩中,可见以一定的间隔(0.5?~1?)切过先存的板理,是早期的连续劈理发生挠折或微细褶皱。
按劈理与褶皱的关系,实习区的劈理可分为层间劈理和轴面劈理。它们的大致区别是:层间劈理发育在褶皱的翼部,轴面劈理发育在近轴部;实习区的褶皱属于开阔性褶皱,因此,层间劈理与层面夹角一般较小,而轴面劈理与层面的夹角一般较大;层间劈理不穿层,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可发生折射现象,而轴面劈理可穿层,在通过不同的岩层可构成扇形或反扇形(实习区主要为正扇形)劈理扇(引自《基于3S数字化填图》)。
2.4 区域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活动频繁,分布广泛。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实习区东西两侧,构成东西两个花岗岩带:东带为都庞岭岩体,西带为海洋山岩体。两者均呈北东方向延伸,从南西向北东岩浆活动时代由老到新,由加里东期到燕山期。
15
广西灌阳县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2.4.1 海洋山岩体
岩体分布于灌阳县西山乡五马山至新圩乡下棚一带,平面上呈椭圆状,出露面积约380k?。岩体侵位于海洋山背斜核部,长轴方向与加里东期构造线方向大体一致。岩体西侧侵位于奥陶系,东部及南部被泥盆系沉积不整合覆盖,同位素年龄值(锆石207Pb—206Pb法)为481Ma~513Ma,为加里东期侵入体。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少量斜长石,局部出现石英,粒径约1?~3?,含量8﹪~25﹪,在钾长石斑晶中常包含有细小的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嵌晶;基质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粒径0.22?~5?,以2?~5?为主,故推断岩体岩性为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在实习中,九牛河油麻石处可见海洋山花岗岩与围岩沉积接触(照片4)。
2.4.2 都庞岭西体岩体
都庞岭西体:岩体出露于灌阳县红旗乡毛竹山至观音阁乡隗家乡一带,略呈北窄南宽的三角形,北东向-南西向展布,明显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岩体长约30?,宽为2?~4?,面积约为76k?。岩体侵入寒武系,被燕山期岩体侵入;与上古生界多为断层接触,局部被泥盆系沉积覆盖;铀-铅法测定锆石样的同位素年龄值为407Ma~422 Ma(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1988年),为加里东期侵入体。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构造。斑晶主要由钾长石组成,粒径约1?~2?,含量5%~10%,多呈半自形板状,基质粒径为1.5?~4?,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钾长石与斜长石含量接近。主要为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1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广西灌阳城郊数字化实习报告2014年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