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最高权力机构就是国家,首先是法院。康芒斯试图证明:资本主义是法制促成的经济制度进化的结果,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和弊病可以通过法制的完善而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将成为一种永恒的社会制度。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传统西方经济理论有何不同?
答题思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动态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创新”出现之前,经济处在静态均衡之中。“创新”打破了这种静态均衡状态,促成经济的发展。所谓“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可见,这里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一种新的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时,才成为“创新”。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 引进“新组合”。
熊彼特从“创新”引出资本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由此他论述了资本、利润和利息的概念。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作用,并把这种\创新\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最主要的特征。
2.熊彼特是怎样用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的?
答题思路: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以“创新”理论为基础。他认为,经济周期由于“创新”活动引起原有均衡状态的破坏和新的均衡状态的出现而产生。由于“创新”的引进并非连续平稳,而是时高时低、时密时稀,这就产生了“商业犯环”或“商业周期”。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创新”活动对经济的影响有大有小,时间上有长有短,因而,形成经济周期也就长短各异。
(1)“创新”与经济周期的阶段
熊彼特认为,在创新出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状态。企业家之所以“创新”,是因为看到了盈利机会。“创新”的结果将引起经济的变化,使资本主义出现“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 (2)“创新”和多种经济周期
许多“创新”可能是互相依存的,它们构成一个较广泛的“创新”过程,最终导致多种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大体上存在着三种长度不等的周期:长周期(或长波)、中周期(或中波)、短周期(或短波)。三种周期中的任何一
种周期都与一定的“创新”活动相联系。
3.简述熊彼特关于资本主义将死亡的论证?
答题思路: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亦即采用新消费品、新的生产或运输方法、新市场,产业组织的新形式的生产技术的变革过程。“资本主义”和“企业家”是以不断革新生产技术、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毁灭”为其本质特征和推本职能的。一旦经济进步使一切都“自动化”,无需“人的作用”,“投资机会”随之消失,“企业家”已无用处,“资本主义”便无法生存,而将“自动地”进入“社会主义”。
简述熊彼特的论证: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使经济不断增长,而经济增长使经济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要求,企业家的历史使命将会结束。
1.什么是“凯恩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论》一书对传统学说和政策提出了全面的批判和挑战,建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目标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是针对新古典范式的革命,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变革,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要分析的是总供给、总需求、总价格、总收入等,他采用的是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就业和产量变动的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方法。他明确划分出宏观和微观,并重点研究与国民收入总量有关的宏观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总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2)以有效需求不足原理否定萨伊定律,并建立起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理论的“革命”。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的通常情况是“有效需求不足”,私人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不可能消除有效需求不足,储蓄也就无法全部转化为投资,由此导致“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因而失业和萧条成为宿命。他以此证明,旧派所说的充分就业均衡是一个“特例”,他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才是“通论”。
(3)凯恩斯在理论上的革命促进了政府经济政策的“革命”。凯恩斯指出,资本主义的常态是总需求不足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而自由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
无力扭转这一局面。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实行需求管理,才能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实现理想的充分就业均衡。
2.什么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凯恩斯是怎样用人们的基本心理倾向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失业的?
第一,凯恩斯就业理论的要点: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建立在他所谓的“有效需求理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的基础之上,中心议题是探求失业存在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在对失业理解上,传统学说只承认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这两种失业和充分就业不悖。凯恩斯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第三种失业情况──“非自愿失业”。即一部分工人愿意按现行工资工作,却找不到工作。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所谓有效需求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量。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下表:
这里,总需求取决于:(1)收入水平;(2)边际消费倾向;(3)资本边际效率;(4)流动偏好;(5)中央银行政策。在这五个因素中,收入水平和中央银行政策被假设为既定,因此,总需求由其他三个因素,亦即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
第二,凯恩斯用人们的基本心理倾向解释资本主义的失业。 答题思路:简述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理论。
(1)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表示消费如何随收入而变化的一种函数关系。在凯恩斯理论中,重要的是社会总消费与社会总收入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由于人类天性具有八种特
性,不会把收入全部消耗掉。因此,在任何国民收入水平下,一国人民总是按照相当稳定的比例将收入用于消费。
他提出古所谓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不能全部转化为需求,还有一部分储蓄起来,出现总需求的“漏损”,即造成总需求不足。在凯恩斯看来,实际消费倾向同就业密切相关。国家越富裕,经济越发达,消费与收入的“缺口”就越大,消费不足就越严重,失业也越多。这就是凯恩斯所谓的“富裕中的贫困”。
(2)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倾向较为稳定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主要靠增加投资。引诱资本家进行投资的,一是投资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凯恩斯称之为资本边际效率,二是市场利息率。
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概念与现实的利润率不同,它包含二个因素:
心理因素。资本边际效率取决于资本家对投资未来收益的心理预期。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他把长期预期的心理状态,作为资本家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资本边际效率被说成是一种高度的心理现象。
时间因素。凯恩斯认为,一项资本设备可以使用若干年,取得一系列的收益,而收益是在将来,投资决策则要现在决定,因而运用贴现的办法,把未来的收益折成现在的价值,作为当前投资引诱的依据。
因此,资本边际效率一方面取决于现有事实;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们对未来发展的心理预期。此外,有关证券市场行情、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及其油然而生的乐观或悲欢情绪都会影响资本边际效率。所以资本边际效率波动很大。但就资本边际效率的发展规律而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边际效率呈长期下降的趋势。这就是所谓“基本心理的资本边际效率规律”。
(3)利息理论
决定投资的另一个因素是利率(利息率)。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资本家有利可图,就投资;否则,就不投资。凯恩斯认为,利率是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相等的一种均衡价格。货币的总供给决定于现有的货币总量,它以铸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等形式表现,货币的总需求则决定于流动偏好。
所谓流动偏好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保持其一部分资产的愿望和偏好。利息则
是放弃灵活偏好的报酬。人们用货币形式保持其资产,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3.凯恩斯的经济政策的纲领和主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凯恩斯为国家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突出了常态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之必要性。他公开宣称,资本主义制度是有缺点的,只有国家干预经济,资本主义才可以“渐臻完善”。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结论。
(1)扩大消费支出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要充分就业必须刺激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因此,刺激有效需求就是要刺激消费和刺激投资。政策主张包括以下两点:(1)提高奢侈浪费;(2)实施高额累进税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以提高消费倾向。
(2)刺激私人投资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凯恩斯经济政策的重点在于投资方面,而刺激投资的一个办法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国家控制中央银行,可用调整再贴现率或存款法定准备率,或直接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等调节货币供给量。总之,政府调节货币发行可以刺激私人投资。
凯恩斯认为,“有节制”的通货膨胀可以诱发投资的增加。他还提出,低利率政策会使食利阶级慢慢地自然死亡,使其逐渐不能利用资本的稀少性来扩大其压迫力量,这将使资本主义大为改观。
(3)“举债支出”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提出,私人投资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变化多端及资本家情绪极不稳定的影响不能保证充分就业下的投资,因此,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之责任置于私人手中。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私人投资的这个特点,凯恩斯对货币政策的效果表示怀疑,他更青睐于财政政策,强调实现“投资社会化”。
所谓财政政策就是国家通过财政预算调控宏观经济生活的一种政策,其内容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公债、信贷及税收等。凯恩斯主张实行举债支出或赤字性财政政策来弥补有效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不足。
4.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比,凯恩斯经济学有何进步之处?
(1)着重研究影响国民经济绝对水平(总产量、就业量、价格总水平)的各种因素,可以加深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与理解;(2)重视
宏观分析,创立了许多宏观经济概念与分析工具,这为具体研究消费、储蓄,投资、就业与国民收入等范畴奠定了基础;(3)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计量学方法的运用,将理论分析、统计检验和方案论证,三方面融合为一体,相辅相成,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在现代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货币商品经济关系下,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这比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前进了一大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