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均衡价值说明的基础上,马歇尔转向对正常供求价格(指短期和长期内的价格)变动的原因及其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的研究。
在考察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给的增加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时,马歇尔引入了一个新的条件:生产率或生产报酬的变动。它有三种情况:报酬不变律,即商品的供给价格对各种产量来说实际不变;报酬递减律,即供给价格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报酬递增律,即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在生产遵循不同规律条件下,正常需求的增加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4)垄断与均衡价格
马歇尔所的说垄断,是指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供给者的情况。在这种绝对垄断的情况下,垄断者可以根据需求状况自由调整其商品的供给量,不仅使商品的价格足以支付生产费用,而且能够获得最大额度的垄断利润。此时的商品价格仍然由供求关系决定,只不过体现为一个供给者和所有需求者之间的关系。
4.马歇尔的分配理论与均衡价格理论有什么关系?
马歇尔的收入分配论是其均衡价格论的延续和在分配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他认为,分配问题的实质是各生产要素如何分割它们共同创造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一方面是生产四要素共同合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各分配份额的来源。而各生产要素的价值(价格)是分配的标准,由此,马歇尔运用均衡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研究分配问题。
马歇尔把分析一般商品价格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生产要素的价格,把均衡价格概念引伸进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各生产要素都有一个正常的价格水平,它是构成实际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基础。而这些正常价格,如同一般商品的价格一样,由供求相一致时的均衡价格来形成。
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除对企业经营能力的需求是指社会对企业家的间接需求外,就是指企业家在购买劳动、借入资本和租佃土地各要素时所愿支付的价格,它们由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企业家就是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对它愿付的价格的。
各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就是其提供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它由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费用决定,即由其供给者的牺牲或边际增量对供给者造成的牺牲决定。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实际水平就是由各生产要素供均衡时所决定。
5.简述马歇尔的货币理论和剑桥方程式。
(1)马歇尔指出,货币的主要职能有两类:第一种职能是当场买卖的交换媒介;第二种职能是充当价值标准或延期支付的标准,即用来表明一般购买力的数量。为长期债务的合同的履行,有必要确定一种官方的一般购买力单位,也就是由政府定期公布物价指数。并据此调节通货的数量,稳定物价指数。
马歇尔进一步研究货币价值的决定因素。货币或通货的价值,与其他商品一样,总体讲,由其供给和需求状况所决定。国民对货币的需求是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一般讲,由于人们常将储存货币所得的利益与购买物品所得的享受及投资于生产所得的收益加以比较权衡,因此不会储存过多的货币。
概言之,马歇尔认为,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人民要以货币保持的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实物(货币需求)与该国货币数量(货币供给)的比例。因此,人们要以货币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愈小,货币的价值就愈小,而物价则愈高。这种根 据实物余额的价值来保持相应的通货数额,被称为“现金余额”。
(2)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将现金余额数量说公式化,得出方程式:
P?MKP 或 M?KPR
其中,R:一国总财产和收入的实物价值;K:人们手中愿保存的现金余额与实物价值;K:人们手中愿保存的现金余额与实物总量之比;M:货币数量;P:物价水平。可见,物价水平等于货币数量除以K比率计算的实物总量之商。在一定时期的R 是固定的。因此,物价水平P取决于两个因素:M和K, P与M成正比,与K成反比。此方程式被称为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的货币学说被称为现金余额数量学说。
1.简述霍布森的“国内消费不足”论。
“国内消费不足”论是霍布森论述的重点和他社会改良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帝国主义扩张的原因在于对外投资和寻找商品市场的需要,这源于其国内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剩,究其根本则是国内收入和分配不公平。霍布森要求剥夺资产阶级的不劳而获的收入,用以增加工资和公共财政,来提高国内消费水平,使国民安居乐业。
霍布森抨击当时为帝国主义政策作辩解的学说,并且批评帝国主义的国内和国际政治。
2.希法亭认为帝国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希法亭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政策的实质。他认为,金融资本的对外政策就是谋求经济扩张。金融资本的经济扩张包括经济区扩展和资本输出;后者是最主要的扩张形式,是金融资本的本质特征。金融资本的经济扩张势必导致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暴力方法是殖民政策的本质和必然选择。希法亭指出,无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是对立的,双方的利益愈发不相容,暴力冲突会促使金融巨头的独裁统治向无产阶级专政转变。
3.简述卢森堡关于国家、税收在帝国主义时代对资本主义发展作用的分析。 军国主义的费用,以间接税和高额保护关税的形式,主要由工人和农民承担。以间接税为基础的军国主义发挥两大作用:(1)它通过牺牲公众的日常生活水平来维持军备;(2)它还能取得资本进一步积累的扩大领域。即通过国家,把军费用于军需品的生产,并相应地刺激生产资料的生产,开辟军备这一新市场。在此基础上,卢森堡预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她指出,军国主义会压低公众生活水平,甚至消灭国内非资本主义阶层。在世界资本积累史上,这将成为一系列政治和社会灾难,加之周期性经济危机,积累已不能再持续,全世界工人阶级将奋起反抗。她主张维护民族自决权,支待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4.简述布哈林和考茨基在帝国主义的政治结论上的差异。
布哈林的帝国主义理论的政治结论,与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理论直接对立。后者认为,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后,会结束军事冲突,采取卡特尔的方式和平地统治世界,进入“和平的帝国主义”或“超帝国主义”时期。布哈林称之为空想观点,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不适应性会愈发加剧,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社会主义有计划地组织经济。
5.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先在少数乃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的依据何在,这个论断有何意义?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各个企业、工业部门和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跳跃式的,这种跳跃式表现在某些后进国家迅速赶超发达国家。这必然引起列强旨在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经济发展不平衡势必导致政治发展不平街,即引起各国阶级斗争状况发展变化的快慢,无产阶级的觉悟性、组织性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能力等各不相同,因而无产阶级革命在不同国家获得胜利的政治前提也不相同。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一论断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情况所作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同时发生的结论,并且回击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作出了重大贡献。
1.简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特点。
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方法论持否定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
(1)不满意传统经济学孤立的经济人假说,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个人、家庭和企业都不是最主要的决策单位,决定经济成果的关键是形成相互冲突关系的人群或阶级所产生的集体力量。
(2)反对传统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法,认为对人的经济行为,不能通过概括人的普遍性倾向并在形式上用最优模式来进行分析,而必须研究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对人的行动的影响。
(3)反对传统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应该在社会──经济的相互冲突中考察经济的不断变化,并用动态的不均衡模式来探索经济过程发展的特点。
(4)不满意于传统经济学关于“狭义经济学”的假设,注重于经济以外的各种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融。
这样,制度学派主张用“制度趋势”方法研究经济学。此研究方法的特点如下:首先,把社会经济看成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强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其次,制度经济学接受以本能代替理智来解释人类一切经济生活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经济制度是人类利用天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所形成的“社会习惯”,而一切“社会习惯”又源于人类的本能。最后,制度经济学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解释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2.凡勃伦是怎样用“制度趋势”方法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 答题思路:凡勃伦认为,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两种主要制度,即生产
技术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它们都以人的本能为基础。按他的说法,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然经历了草莽、野蛮、手工业和机器工业四个时代。机器工业时代就是资本主义时代。
凡勃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由“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这两个基本制度构成的,这两个制度是生产技术制度和私有财产制演进到当代的具体表现形式。“机器操作”和“企业经营”之间存在矛盾,这是资本主义一切冲突和缺陷的根源。首先,它们的矛盾表现为两者的目的不同;其次,它们的矛盾表现为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
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表现为:(1)工业和商业、生产和流通的矛盾;(2)经济危机;(3)垄断;(4)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凡勃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实际触及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因素是追求利润以及这一动机对生产过程的支配。当然,凡其改革主张是通过人们的思想习惯和本能的逐步演进来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3.简述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
对康芒斯而言,制度经济学就是“集体行动”的政治经济学。 “集体行动”就是抑制、解放和扩张个体行动。它的种类和范围很广,从无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机构;如家庭、公司、国家等。它们所共有的原则或多或少都是个体行动受集体行动的控制,使之遵循一定的规范。康芒斯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集体行功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工会和政党。
康芒斯的逻辑是:稀缺──所有权和权利的冲突──在最高权力机构下的谈判──创造秩序和合理价值。
制度经济学强调人与人之间行动或“交易”。他把人们在交易活动中的关系分为三类。他认为,交易活动不是一般经济学研究的个人在财货和劳动间的实物交易,而是指人们间财产权力的相互转移。因此,所有权是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稀缺和所有权一起创造了交易中的利益的冲突。但在另一方面,虽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但他们也相互依赖,相互维系。冲突、依赖相互制约,这就产生了集体行动。
交易中的冲突可以通过公正的仲裁人进行和平的调节,而调节一切交易冲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