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8-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洛克认为,自然把地球给予人类共享,却给予人类以私有财产;凡是自然界所生产的一切,都是公有财产,凡是劳动者所生产的一切,便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劳动产生了劳动产品的所有权。

洛克不仅用劳动所有权来说明私有财产,而且还用劳动作为一个人所应该拥有的私有财产的尺度。他指出,私有财产积累应该受到两种限制:个人劳动的界限和个人消费能力的界限。私有财产的积累超过了这两个界限就是对他的同胞的掠夺或剥削。他在探讨地租和利息的起源时指出,财产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性财产分配的不均而导致劳动所有权的两个界限遭到破坏。

4.简述休谟的经济思想。

答题思路:(1)休谟对重商主义的批评及其自由贸易主义信条;(2)休谟著名国际黄金流动自动调整机制理论(图解);(3)休谟的货币数量论所归纳成的一种观点;(4)休谟在马西之后也明确指出,利率除了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影响外,还受到利润率的影响,两者同向变化。

1.简述《国富论》的中心思想。

(1)《国富论》的核心概念国民财富就是国民收入。斯密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富裕,不是指某一个阶级的富裕,也主要不是指国家或君主的收入或税收的富裕,而是指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他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提出了衡量富国裕民的标准,即衡量一国的富裕程度不在于生产者所希求的物缺价贵,而在于消费者所希求的价廉物博。

(2)斯密提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增加财富总量只有两种办法:第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是增加有用劳动的人数。

总之,富国裕民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而劳动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2.简述斯密对分工、改良和交换问题的研究。

答题思路:(1)对分工的论述是《国富论》的发端。斯密用两个著名例子说明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点原因。他指出,分工的深度和广度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的分工理论涉及广泛,几乎全部有益处的分工都被囊括其中,这充分反映出斯密所处时代的特点。

(2)斯密特别重视科技发明和工艺改进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斯密所

谓的改良,是指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

(3)斯密实际上是把交换看成是人的社会依赖性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交换使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十分便捷地利用其他人由于业专而日进所形成的特殊才能,通过互惠互利而增进彼此的福利。

3.概括斯密的价值理论。

答题思路:阐述如下三个问题的要点:(1)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2)“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3)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4.简述斯密对资本增减问题的论述。

答题思路:斯密认为,资本增加的原因在于勤劳、节俭和谨慎,资本减少的原因是游惰、奢侈和妄为。因此,所有对个人来说是美好的品德都有利于财富的增加,因此无论,游惰、奢侈和妄为都是公众的敌人,而勤劳、节俭和谨慎都是社会的恩人。

(1)斯密从资本积累的角度界定勤劳和游惰的含义;(2)勤劳和游惰说明过去收入转化为资本的比例,而节俭和奢侈则说明当年收入转化为资本的比例。斯密非常重视节俭对资本积累的作用;(3)谨慎是勤劳和节俭的重要辅助,也是有助于财富增长的重要品德。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研究了谨慎的必要性。

5.《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答题思路:阐明经济人、产权制度、“看不见的手”、“自然秩序”这四个概念。

《国富论》的社会哲学思想包括: (1)经济人

“经济人”是关于经济学家用以解释人类经济行为及动机的一个简单抽象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观点是:经济活动起因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和追求,和基于对成本-收益精确计算的理性选择。 (2)产权制度

通过对欧洲社会的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及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斯密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财富增长的真正原因在于这样一种经济制度或产权制度,这种经济制度能保证劳动者充分地享有他们自己劳动的成

果。

(3)“看不见的手”

早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就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个用语被运用来说明社会以一种人们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方式保持着整体的和谐,他把“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归结为“伟大的自然设计师”──仁慈的神。在《国富论》中,他再次使用了这一著名的用语,但他去掉了它的神秘色彩,而赋予它以确切的经济含义,这就是市场规律的作用。

(4)“自然秩序”

斯密所谓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务搞得井井有条。

1.简述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他对该理论作出了怎样的“修正”?原因何在?

答题思路: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对价值的概念作了更深入的分析。他说如果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就不具有交换价值。这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他提出,价值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价值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寡,而取决于生产财富的困难和便利。李嘉图实际上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他把生产商品说耗费的劳动称作绝对价值,把一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换取另一商品一定数量的能力称作交换价值。

(2)坚持价值取决于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原理。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但不管价值怎样分割都不会影响商品价值量。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原理不会因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交换而失效。

(3)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的性质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首先,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但他所说的必要劳动,是指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其次,考虑了不同质的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如何决定价值的问题。最后,他区别了价值生产的直接劳动和间接劳

动,阐明了商品的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的观点。

答题思路:理解和概括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两个矛盾:(1)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2)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

李嘉图简单地、直接地把价值同生产价格等同起来。这样,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因为等量劳动生产等量价值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是矛盾的,商品的价值与其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

只有出现下列情况,商品的价值量与其生产价格才会完全一致,即各企业都把全部资本花费在雇用工人上,或它们所采用的机器及固定资本耐久程度相等,以及它们的资本周转速度相同,这当然是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它与资本主义现实情况不符。

李嘉图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发现了这两个矛盾,并着手加以解决。

2.简述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该理论是如何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的?

答题思路: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由于土地的肥力和位置不同,等量资本和等量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不同的。(2)农产品的价格决定于劣等土地耗费的劳动量。(3)农产品的价格使耕种优等土地或中等土地的等量资本除足以补偿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外,还有一个超额利润。由于农业资本家展开竞争,竞相向地主租种土地,这个超额利润就必然转化为地租,而归地主所有。

李嘉图考察了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力不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第二种情形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同等资本和劳动所形成不同的劳动率而产生的地租。

答题思路: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从工资、利润和地租相互间数量的变化上,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相互矛盾和对立。(1)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之间的对立,因为工资和利润反方变化。(2)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利润对立。因为地租上涨,是粮价上涨的结果,而后者又会引起工人的名义工资上升,从而使利润下降。(3)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全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因为粮价上涨使地租上升的同时,不仅资本家的利润下降了,而且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下降。

3.简述李嘉图对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预测。

通过对工资、利润和地租三者对立关系的分析,再加上人口增多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李嘉图对资本主义发展远景持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即认为资本主义将陷入长期停滞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地主阶级是获得好处的唯一阶级,而工人阶级的处境每况愈下,最为悲惨的是资产阶级,他们辛辛苦苦,到头是一场空。最后,商品价格全部被地租和工资占有,利润率下降为零,资本积累停顿了,社会停滞不前。李嘉图的分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打上了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以至于有人将政治经济学称为“暗淡的科学”。

李嘉图用例子说明利润率下降为零的趋势。人口增多使社会把更为劣等的土地和收益递减的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中,结果是农产品生产耗费的必要劳动量不断增加,农产品价值超过一般利润的余额不断增长,结果是地租增长,货币工资上涨,因而必然造成一般利润的下降。李嘉图指出,利润率的下降比他的计算中估计的还会迅速得多。

李嘉图据此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关于资本主义远景图画。积累就会完全终止。任何资本都不能提供利润,劳动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因此人口就可能达到了最高点。

4.比较优势原理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李嘉图是是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政策的坚决捍卫者,他发展和修正了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依照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而实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若一国的全部生产物的生产成本都高于外国,则该国只有进口而无出口,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形下,两国如何实现国际分工和交换呢?李嘉图认为,即使在这种情形下,只要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在国内生产占相对优势的产品即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用以同别国交换,两国之间的贸易仍是相互有利的。

1.简述西斯蒙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色。 (1)研究对象。西斯蒙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而不是财富,政府应该通过政治经济学使全体居民都能获得物质上的享受。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的一部分,政治学的目标是人类的幸福,而人的幸福又包括精神幸福和物质幸福两个方面,后者就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的物质福利出发,西斯蒙第把消费提到首位。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即手段为目的服务的幸福问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68110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