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享有免除一人到三人官役的优待。
11.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西魏权臣宇文泰创建于魏文帝大统年间。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前,建立起八柱国(大将军)、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又称二十四军)的专门的府兵组织系统。八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仅挂虚名,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府兵具有中央禁卫军性质,一人充当府兵,全家即编入军籍,不属州县。
1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年到649),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快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标榜儒家传统的德政,继续完善唐朝前期的各种制度,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并且注意发展经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调整民族关系,精减机构,提高办事效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唐王朝出现了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古代社会著名的治世之一。
13.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又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其组织形式和权力效能各有演变,至隋唐,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14.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其渊源可上至隋代。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经过增补删减,于武德七年成《武德律》;太宗继位以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武德律》加以修订,于贞观十一年修成《贞观律》,并颁行全国;至此,《唐律》基本上形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李勋等人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于永徽二年,颁行全国。永徽三年,又对《永徽律》做了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总计12篇、502条)并将其附于律文之后
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15. 开元盛世: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正直干练的官员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2)抑制食封贵族(3)压制佛教势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