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59、锦衣卫: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之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残酷。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60、郑和下西洋:明永乐年间,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成祖特派遣宦官郑和率船队下西洋。郑和所率船队规模浩大,设备先进,满载中国特产,其船只被成为“宝船”。郑和船队七次远航,前后历时28年,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1、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又作“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役”。明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军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明军在土木堡被敌追及,将士饥渴疲劳,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中。史称“土木之变”,该事件对明王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62、东林党:明后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万历年间,由顾宪成、高攀龙等发起,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得部分士大夫支持,时人称“东林党”。他们以清流自视,反对横征暴敛,主张改革朝政,任用贤能,澄清吏治。因而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产生矛盾。阉党对其大加打击迫害,直到崇祯帝继位后惩治魏忠贤及其党羽,东林党人所受迫害才告停止。
63、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其主要内容有田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的实行,减少了征收的环节,简化了手续,并呈现出“摊丁入亩”的趋势。它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64、大顺政权: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
所建立之国号。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于襄阳建立大顺政权,设置官吏。十七年于西安正式建国,定国号大顺,并进一步完善大顺农民政权。大顺军进北京后,进一步加强了政权机构的建设,控制区域也进一步扩大。永昌二年(1645)李自成牺牲后,所部联明抗清,停用大顺国号。
65、八股文:亦称“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1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