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当时形势,使后周不断强大,为后来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0、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元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等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的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此次兵变为陈桥兵变。
51、通判:官名。宋乾德元年(963),初置于湖南诸州。二年,惩五代藩镇专擅之弊,又置于各藩镇,皆以朝臣充任。因有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之意,故名。州郡之政皆需通判与长吏签议连署方许行下,且所部官吏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上闻,即监察官吏之实权,故又号称监州。南宋亦置,平时为州、府副长官,战时则专任钱粮之责。元不置,明清又置,但职掌、员数等有所变化。因通判之职类似汉之别驾,故又别称为别驾。
52、海上之盟:北宋与金达成的联合灭辽的协议。北宋统治集团看到辽朝有必亡之势,想借助金人的力量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徽宗便先后派人取道海上出使金朝,协商攻辽大计。宣和二年(1120),宋金订立所谓“海上之盟”,商定:北宋和金从南北两方同时夹攻辽,金兵攻辽的中京大定府,攻取辽长城以北州县;宋兵攻辽的燕京析津府(北京)。灭辽以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每年给辽的银和绢如数给予金朝。海上之盟签定以后,燕京被金占领,但金无意将幽云诸州交给北宋,反而了解到北宋的软弱,从而加速了攻宋的步伐。
53、靖康之难:北宋被金朝灭亡的历史事件。金朝占领开封以后,遭到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金因兵力有限,且一时难以适应那里的生活,所以在占领开封四个多月,大肆搜括以后,于靖康二年四月初一日撤兵北去,带走了包括徽钦二帝、
后妃、宗室、朝官等三千多人,以及掠夺到的大批金帛、宝货、仪仗法物等。北宋至此灭亡,史书上称这次事件为“靖康之难”。徽钦两帝都被降为庶人,后来分别在南宋绍兴五年和三十一年死于五国城。
54、程朱理学: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国古代史全册的名词解释(1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