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医学统计学》 英文名称:《Medical Statistics》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40学时,均为理论课。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空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与疗养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
医学统计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批量数据收集、分析、解释与表达的普遍原理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医学统计学被喻为整个医学大厦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医学统计学知识是医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医学统计学方法是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医学统计学结果是所有医学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证据之一。理解医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医学统计学方法,将为后续临床医学、军事医学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预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生理学》等,主修完本课程后,学员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诊断》、《实验诊断》等后续临床医学专业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
1.要坚持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2.教学内容上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组合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网络课程、学科专业网站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如何分析医学观察结果的“变异”来源为出发点,培养学员的统计思维方式。强调医学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
医学统计学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入门、医学研究的统计设计、医学数据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四个教学单元。
第一个教学单元医学统计学入门,主要讲授内容为医学统计学定义、医学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个教学单元医学研究的统计设计,主要讲授内容为医学研究中采用的主要研究类型、医学研究的统计设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组方法、医学测量结果的分类、观察性研究、随机抽样等。
第三个教学单元医学数据的统计描述,主要讲授内容为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计量资料的常用统计指标、统计表、统计图、正态分布、医学参考值等。
第四个教学单元统计推断,主要讲授内容为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基本概念、卡方检验、t检验、多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线性相关分析、基于秩次的统计方法。
2、教学实施
课后要求学员完成一定数目的习题。完成课后习题实际上就是让学员面对实际的统计资料,正确、灵活地运用统计学方法的实践。统计学的操作性很强,要求学员在认真学习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同时,通过习题、案例等多层面来加强训练,提高统计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注意选择那些代表性强、数据资料类型典型的题目,还要注重应变能力的培养,可以适度对某些统计分析题所给资料稍微作些变动、分析问题换种问法,要求学员善于把握每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实质,能与医学实践结合去思考、分析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3、课程评价
教学准备评价。包括集体被备课、教案、讲稿、教学课件。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课堂内容融会贯通,讲解精炼;理论联系实际,易于理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不照本宣科;重点、难点内容讲深讲透;板书整齐有条理,注重现代教育的应用;普通话授课,语言生动,快慢适中;熟练应用专业外语词汇,反映医学统计学科进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学员学习过程评价。课后作业、案例分析、课外科研报告等。 学员学习成绩评价。理论考核成绩(百分制)。
六、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
1. 把握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学习的基本要求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方法论学科,学习中要结合医学专业知识,把握医学统计学“研究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统计分析”的体系结构。在学习研究设计统计知识时,首先分清楚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在学习搜集资料统计知识时,知道随机抽样抽样、随机分组和资料类型;在学习整理资料统计知识时,学会区分分组因素、编制频数表、计算常用统计指标;在学习统计分析时,重点学习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秩和检验。该门课程并不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特点和这些方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医学统计学,首先要掌握教材中的各个基本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和范畴很重要,但不能死记硬背,要通过理解来加强记忆,要抓住要点,能用自己的认识和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要能联系实际或其它课程的知识,并将它们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概念和范畴上去,因为这些概念和范畴都是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学习时也要能够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
医学统计学中的方法问题很多,许多计算公式也需要记住并会运用。初学统计的学员往往会认为,统计学中的计算都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只要数学基础好并记住公式,计算没有多大问题。然而,事实上有些学员即使记住了计算公式仍会做错习题。可见,仅仅具有数学基础和记住计算公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医学统计学毕竟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生物医学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纯数学,如果对生物医学现象本身认识不清,即便背熟了计算公式,也未必能做到灵活运用。
3. 多做作业,通过练习加强记忆
课后作业是掌握统计方法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只记住公式,不做习题,不仅公式难以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会应用。有的学员只死记公式,不愿做练习题,结果考试做题时不知从何处人手,或者不会用公式,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做习题。在最初做题时,可先按照书上的例题去做,然后逐步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弄清楚医学背景和条件,不要盲目去套公式。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学会理解和运用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中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说出医学统计学的发展现状,学会用统计学的思想、方法认识生物医学现象、发现统计规律,为学习相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基本理论知识
1)能够说出医学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
2)能够运用频数表或频数分布图,识别正态分布、正偏态分布和负正偏态分布,阐述生物医学的变异现象。
3)能够说出医学研究中实验性研究与观察性研究的主要区别。 4)能够阐述研究设计的三要素,说出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 5)能够阐述随机化的三个作用。 6)能够描述非随机对照试验常见的偏倚。
7)能够识别医学测量的三种数据类型。
8)能够阐述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解释抽样误差。
9)能够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统计指标,说出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
10)能够描述计数资料的常用统计指标,说出比、比率、速率的应用条件。 11)能够使用正态分布理论,解释医学参考值范围。
12)能够解释统计量的变异现象,阐述样本均数的抽样误差、标准误与可信区间,阐述样本率的抽样误差、标准误与可信区间。
13)能够阐述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说出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4)能够解释无效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检验水准?、P值、两类错误、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检验统计量,阐述假设检验的统计意义与实际意义。
15)能够阐述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说出卡方检验的基本步骤和检验统计量。 16)能够阐述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的基本原理,说出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的基本步骤、检验统计量和应用条件。
17)能够说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应用条件,阐述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多个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的基本步骤和检验统计量(方差分析表)。
18)能够说出直线回归方程的基本原理,解释直线回归方程的截距和回归系数,阐述回归系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检验统计量,归纳直线回归方程的主要用途和实际应用的注意事项。
19)能够阐述线性相关系数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检验统计量,归纳相关系数应用的注意事项。
20)能够区别参数统计分析与非参数统计分析,阐述两独立样本差别的秩和检验、配对设计资料的秩检验、完全随机设计多组差别的秩和检验、Spearman秩相关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和检验统计量。
2.基本技能
1)能够运用随机数,实现随机排列分段随机化分组。
2)能够完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频数表的编制、绘制计量资料的频数分布图。 3)能够计算正态分布、偏态分布的95%参考值范围。
4)能够计算小样本计量资料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标准差、变异系数、样本均数的标准误与可信区间。
5)能够计算计数资料比、比率、速率、率、样本率的标准误与可信区间。 6)能够计算2×2表、R×C表的卡方值,运用卡方界值表获得P值。
7)能够计算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的检验统计量,运用t界值表获得P值。
8)能够计算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多个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的检验统计量,运用F界值表或q界值表获得P值。
9)能够计算直线回归方程的截距、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和回归系数假设检验的检验统计量。
10)能够计算线性相关系数、线性相关系数、线性相关系数的标准误和检验统计量。 11)能够计算两独立样本资料的秩和、配对资料的秩和、多组资料的秩和。 12)能够计算Spearman秩相关的相关系数和检验统计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课堂系统学习医学统计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感受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知识获取和表达、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学员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和获取新的医学知识奠定基础。
2. 通过课堂系统学习研究设计的类型、基本要素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感受由于研究设计的缺陷导致的研究结果的偏倚,理解随机对照研究的科学性,学会基本的医学研究设计方法,为正确地搜集数据打好基础。
3. 通过课堂系统学习医学数据的数据特征与统计描述,课后体验频数表(频数分布图)的绘制过程和医学参考值的计算过程,学会如何描述生物医学领域的个体差异,寻找变异现象背后的统计学规律,为正确地描述数据打好基础。
4. 通过课堂系统学习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感受模拟抽样试验样本统计量的变异和误差,学会如何描述一批实验(观察)结果的误差大小,如何推论不同批次(组别)实验(观察)结果的差异,理解假设检验P值的含义,为正确地分析数据打好基础。
5. 通过课堂系统学习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方程、线性相关系数、基于秩次的统计方法,学会批量实验(观察)结果两个样本率、多个样本率差异的统计推论方法、两个样本均数、多个样本均数差异的统计推论方法、两个变量线性关系的表达与统计推论方法,为学员今后处理临床观察数据和在医学科学研究中获得可靠的统计学证据打好基础。
6. 通过课后练习、教员对作业的评分、评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据收集、整理、计算、分析的全过程,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7. 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员、学员的双边互动,树立善于从数据中发现问题的统计思维方法,提高自觉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用数据说话、不轻信数据、不伪造数据的职业道德观。 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树立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敢说真话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医学统计学》课程标准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