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农 业 经 济 学》讲稿(6)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6-3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农业劳动生产率L2=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 L1↑或L2↓代表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

四、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 (2)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本强国) (3)人口在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94%的人口分布在全国总面积43%的地方) (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2亿)

农民的非农化:离土又离乡:非农民;离土不离乡:非农产业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兼业农民。

四、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的演变 1、1979—1983年:控制流动 2、1984—1988年:允许流动 3、1986—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 4、1992—2000年:规范流动 5、2000年以后:公平流动

五、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表现形式 1、概念

如果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成比例,以致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值,那么这部分农业劳动力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 2、可分为常年性的剩余和季节性剩余两种形式。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1、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理论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刘易斯(W \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对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不断扩张的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工资是由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决定的,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农业劳动者存在着向城市流动的自然倾向,从而工业部门的扩张可以获得来自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的源源供给。 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过程,可由下图说明。

21

图 刘易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

上图中,

1. 横轴表示劳动数量,纵轴表示实际工资或劳动边际产品

2. OA表示农业部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实际收入水平,OW表示工业部门的

实际工资水平。

3. 在OW的工资水平上,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供给是完全有弹性的,水平的WS

线即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4. 假定工业部门在初始阶段的资本为K1。在资本固定为K1而逐渐增加劳动的

投入时,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会降低。因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N1K1就表现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它同时也是劳动的需求曲线。

5. 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工业部门雇佣的劳动力的均衡数量将变化到劳动边际

产品与工人实际工资相等时为止,即到达劳动供给曲线WS与劳动需求曲线N1K1相交的均衡点。这时,工业部门雇佣的劳动数量为OL1,总产量为ON1K1L1,支付的工资总量为OWK1L1,剩余产出WN1K1为工业部门资本的报酬即利润。

6. 这个利润可以再投资而形成资本,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 K3。随着资本

投入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逐步提高至N2K2、N3K3,利润量也提高至WN2K2、WN3K3。此时,雇佣的劳动数量也分别增至OL2、OL3。由此边际生产力比较低 (2)哈里斯─托达罗模型 在刘易斯模型、拉尼斯一费模型的不足: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决策被认为是唯一地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的存在,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还取决于在城市找到工作概率的大小。

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作出的。这种决策依据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城乡实际工资差距;第二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能够找到就业岗位的概率。用公式表示为: M(t)=f[d(t)],f‘〉0 (1)

公式中M(t)表示t期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数量,d(t)表示t期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表示响应函数,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该式表示一定时期内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人口数量是预期收入差距的函数,且此函数为增函数,表明预期收入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转移是不断增加的。农

22

业部门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和城市就业概率的乘积。这样t期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下: d(t)=w(t)π(t)- r(t) (2)

上式中w(t)表示城市中实际预期工资,π(t)表示就业概率,r(t)表示农村实际收入。

(2)式表示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d(t)由实际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的就业概率这两个变量相互作用决定的。

2、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

(1)农业内部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农”字为本观念。 “血缘”、“地缘”、“人缘”

(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朱巧玲《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1期 (3)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纳瑟姆曲线。

8070城镇化水平(%)6050403020100年代306570

(4)引导和帮助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3、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

(1)城乡统一的就业规划: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拆除城乡壁垒,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精英移民(升学)”+“财富移民(住房)”+“劳工移民(打工)” (2)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第二节 农业资本agriculture capital 一、资本与农业增长

(一)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

英国的哈罗德和美国的多马分别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该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假设:

1、社会只生产一种即可作为资本产品又可作为消费品的产品; 2、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二者不可相互替代; 3、规模收益不变 4、不考虑技术进步

储蓄等于投资,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K。

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该模型的意义:资本-产出比率一定时,提高储蓄率水平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经济活动一旦偏离了均衡增长途径,即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

23

生更大的偏离。

(二)索罗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

该模型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生产技术假设,采用了资本和劳动可替代的新古典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而解决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不能自发相等的问题。 得出结论:经济稳定增长。 (三)内生增长模型 1、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 2、罗默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 )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

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

二、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商业性金融——农业银行

农村政策性金融——农业发展银行

农发行主要负责粮棉购,销,储和流通,以及粮棉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加工企业联合经营的信贷资金;

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

三、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这两个术语起源于保险行业,比方说有一群人想买医疗保险或者人寿保险。其中一些人可能有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比如他们很容易得病,有家族病史,或天生喜欢以比较危险的生活方式生活等,而另外一些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低风险,例如家族寿命都比较长,或者很注意有规律的生活。这样的风险信息是个人的私有信息,而保险公司无从获知和观察到,那么保险公司将对所有的人以同样的保费率进行保险。 见图:信息不对称下放款人预期收益与合同约定利率 四、农村资金供给与需求

王雨舟 农村信贷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差异性及整合建议金融理论与实践, Finan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004年 12期

第六章 农业科学技术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蛙跳理论”;阳光培训;农业技术创新假说;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概述

一、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美国克鲁格曼(Krugman)等人的国际竞争“蛙跳”(leap frogging)发展理论

24

二、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1、区域适应性 2、综合性、相关性

3、研究开发周期长,风险大

4、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三、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 (一)内在动力 1、产量目标 2、质量目标 3、利润目标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目标

(二)外部动力

1、农业产业结构变革 3、农业产业化经营 4、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

第二节 农业技术创新

一、经济学说史上的技术创新

1、假定技术不变,以李嘉图、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以索洛、司旺、米德为代表的技术外生型新古典增长模型 3、以罗默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

二、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

表8-1 农业技术经济类型代表国家的基本情况 国家 国土面积公顷 耕地面积 总人口万 农业人口 中国 959805 135361 129533 83939 美国 962909 179000 27054 600 日本 37780 4866 12692 1346 法国 55150 19515 6070 60 美国:劳动节约型(城市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西部荒地的开发,耕地增加。致使农业劳动力不足,19C中期广泛使用机械化工具)→→资源节约型(二战后,工业的扩张,占用土地,推广生物、化学技术,使土地生产率提高,实现对土地的节约)

日本:资源节约型(20C50Y以前,人均土地面积少,采用良种、化肥等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减轻土地资源不足的压力)→→劳动节约型(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的不足,50Y后的耕耘机、中小型拖拉机的普及,节约劳动力)

法国:中性技术(19C末,非农产业高收入的吸引,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大量流出,使农业劳动力短缺;同时,人均耕地资源较少,需节约资源)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农 业 经 济 学》讲稿(6)在线全文阅读。

《农 业 经 济 学》讲稿(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113155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