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农业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雷海章主编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共分5篇20章。
四、现代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总 论 (4学时) 第二章 农业 农村 农民 (6学时) 第三章 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 (4学时) 第四章 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 (4学时) 第五章 农业劳动力资源与农业资本 (4学时) 第六章 农业科学技术 (4学时) 第七章 农产品市场供求 (6学时) 第八章 农产品市场与贸易 (4学时) 第九章 农产品价格与农村消费市场 (6学时) 第十章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4学时) 第十一章 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 (4学时) 第十二章 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4学时) 第十三章 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 (4学时) 第十四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区域发展 (4学时) 复习 (2学时)
五、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辩证的方法
2、比较与借鉴的方法
3、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 4、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农业 农村 农民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农业的地位和贡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问题的实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 业
一、农业Agriculture的内涵与外延
1、内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称为第一产业。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外延:农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国家、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一般说,农业包括植物栽培(种植业和林业)和动物饲养(畜牧业和渔业)。有的国家把 “农业前部门”和“农业后部门”也划归农业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农业就成了一个由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组成的产业系统。
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
6
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二、农业新概念
*1、外向型农业Agriculture for export——不仅是为创汇,它是按国际标准生产的、形成有国际竞争力、有高辐射力、高增值力的农业。 *2、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Leisure Agriculture——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也可以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3、假日农业Holiday agriculture——郊区农民将一块大田划成若干小块(每块20平方米左右),出租给城里人在双休日去亲手种植,既锻炼身体,又领略田园风光。
4、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利用城市工业和科技优势,发展农林牧渔,建立农副产品基地,保障城市供给。
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例如:农业科技园区
5、绿色农业Green agriculture:一切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这么一类农业生产都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农业。它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
6、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护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其产品被称为“绿色产品”。要求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
7、有机农业Organic agrl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8、立体农业Stereo farming——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如一亩田、一口塘、一片林、一个果园),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运用“空间三维结构原理”巧妙地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起来,建立多物共栖,多层结构和多级物质循环利用的综合性技术。这个概念着眼于单位面积的土地(包含水域)上立体空间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农业的特征
(一)本质特征——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
农业生产利用自然、并依靠动植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来取得产品,因此,农业生产既是人类取得劳动产品的劳动过程,同时又是动植物自身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相互关系:自然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的基础,人类不能代替或取消自然过程;但是,人类可以强化或调控自然再生产过程。 农业的地位:基础产业,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二)一般特征
1、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7
2、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3、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4、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5、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必须因地制宜 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四、农业的地位Agriculture and Its Role in National Economy (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基础论”
1、提出和形成:吸取前苏联重工轻农的教训,1962年中共第八届十一中全会明确提出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2、“基础论”的理论论证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五、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 一是为全国人民提供食品。 二是为轻工业提供原料。
2、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 3、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土地 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农业的“新”贡献
1、生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是人类最大、最经济的生态产品生产部门 2、安全贡献:粮食安全对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武器 3、政治贡献:农民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 4、文化贡献:与农业相伴的农耕文化、田园风光
六、农业问题:包括农业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等。(讨论)
第二节 农村
一、农村的界定及特征
(一)农村的界定:P14泛指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空间。
理解农村的科学内涵,要明确以下几点: 1、农村是一个地域范围。
2、农村的形成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3、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复合系统。
8
4、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
1、血缘关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族力量对农村治理影响的一点思考》;
2、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就业任务繁重; 3、农业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我国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1、提出:由荷兰经济学家J.H.博克提出(论文“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以印度尼西亚为例”) 2、发展:
(1)刘易斯进行了发展(论文“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效率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效率比较高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由于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把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只会促进工业的发展而不会影响农业。要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储蓄率,加速资本积累,扩大现代工业部门。
“零值边际劳动生产率”说。首先提出“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数的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古典学派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
(2)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的模式进行了修正。认为,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的流出,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对农业总产量没有影响 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低于工业工资的那部分劳动力的流出,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对农业总产量有影响,但能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率 第三阶段:前两部分劳动力流出后留下来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工业工资,要吸引这部分劳动力流到工业部门,必须支付比不变制度工资水平高的报酬
3、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三、农村经济
1、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
2、农村经济是在农村综合体内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内容和方式、作用的总和。
3、中国农村经济包括农村中的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四、农村问题: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县域经济,乡村债务化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结构调整,农村金融。
9
第三节 农民
一、提问:peasant与farmer 的区分
在国际农民学中曾出现延续几十年的农民定义讨论。传统农民(peasants)与现代农业者(farmers)的区别是讨论的中心。
1、美国人类社会学家E.R.沃尔夫的意见具有代表性:“农民的主要追求在于维护生计,并在一个社会关系的狭隘等级系列中维持其社会身份。因此农民不像那些专门为满足市场而生产、并在广泛的社会网络中置身于竞争之中的耕作者。”农民必须“固守传统的安排”,有着诸如自给自足、家庭经营、对自然环境依赖的特征。“相反,农业者(farmers)则充分地进入市场,使自己的土地与劳动从属于开放的竞争,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并倾向于在更小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可获更大利润的生产。”
2、新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传统农民(peasantry)的:它指出“诸如自给自足或小规模生产等特征”都不是这一定义的根本,传统农民的本质特征在于它“要受外部权势的支配”,这种“使其整合于更大社会的方式”才是传统农民与“其他农业生产者”的根本区别:“在农民社会,生产品及劳务不是由生产者直接交换,而是被提供给一些中心来重新分配。剩余的东西要转移到统治者和其他非农业者手里。这种分配权力往往集中于一个城市中心,尽管并非如此。”
peasant:维护生计,狭隘等级中维持其社会身份;
farmer:充分进入市场,使自己的土地与劳动从属于开放的竞争,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机会在更小风险的基础上使报酬最大化。
沃尔夫:工业革命以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称之peasant;工业革命以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称为farmer.
A farmer is a person who is engaged in agrarian business 土地经营by using land. The term farmer usually applies to a person who grows field crops大田作物, orchards, vineyards or market gardens with a view to selling to others as food. They may, however, provide raw materials for industrial purposes such as grains for alcoholic beverages, fruit for juices, hides for leather, and wool or flax for yarns and cloth-making.
二、农民的特征
1、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特征
F.Ellis在《农民经济学》一书中,将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界定为“是主要利用家庭成员的劳动从事生产并以此为经济来源的居民户,其特点是部分参与不成熟的投入要素和产出市场。”
该定义概括了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特点:
——农民与市场关系的不完全性(生产要素、产品、市场信息等);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济决策(生产与消费密不可分)。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生产的自给性和市场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具有降低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偏好,但由于市场关系的不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农 业 经 济 学》讲稿(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