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按照合作的组织形式,分为:
①农业专业合作;如养鸡合作、加工合作等; ②社区性合作;以村为单位 ③股份合作
三、农业合作经济的特征
1、合作目标的双重性:服务性和盈利性;
2、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 3、有效组合:自愿和民主性;
四、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1、公平原则:资金报酬适度:股金只获利息,不能分红。盈余返还:盈余用与合作社的发展,公共事业及在社员中分配。
2、民主原则: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一人一票。 3、自愿原则:入社自由
4、互利原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五、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 1、发挥协作优势 2、优化要素组合 3、提高竞争能力 4、减轻自然风险 5、提高管理水平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Agricultural integrated mangement)的概念
是指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包括农业的前部门和后部门)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结合起来,在有关技术、经济参数上相互协调,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营方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出现在山东。
二、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原因 1、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农业与其相关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逐步加深;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业与其相关产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抗御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以各种形式重新结合在一起;
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政府加强对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需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1、以市场为导向 2、以效益为中心 3、以专业化为基础 4、实行一体化运作
46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1、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 2、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 3、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 6、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 1、培育龙头企业 2、加强基地建设 3、完善运行机制 4、营造发展环境
第十三章 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如何合理利用农业宏观调控手段
第一节 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
一、现代农业中的政府经济职能 1、社会管理职能 2、公共服务职能 3、宏观调控职能
二、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它在某些方面往往表现出无能为力,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
1、农业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
2、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属性 3、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性 4、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5、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运用各种手段,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快速、高效、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三、政府失灵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政府的调控机制也有内在的缺陷,有可能出现政府失灵。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1、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2、政府机构具有垄断性;不易及时发现与纠正。 3、利益矛盾导致的寻租活动; 4、决策和执行的滞后性;“计划不如变化” 5、决策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47
第二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 一、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
1、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支持农业发展,保证主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 3、增加投入,提供农业所需的公共物品。 4、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5、实施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 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2、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3、综合运用各种农业宏观调控手段。
4、体现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第三节 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 一、经济杠杆的运用
经济杠杆:(economic leverage)是指国家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根据物质利益原则,通过激励或约束措施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宏观调控手段。依据价值规律,通过经济杠杆调节。 (二)农业宏观调控中的几种主要经济杠杆
1、价格杠杆price leverage:灵敏度高,对经济活动影响力极强。 (1)稳定农产品价格政策 (2)支持价格政策 (3)限价政策 (4)限量政策 (5)补贴政策
2、财政杠杆(tax leverage ) (1)税收杠杆tax leverage
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
(2)财政支农:
3、信贷杠杆credit leverage:区别对待,择优扶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4、保险手段Insurance means:应大力发展
二、法律手段的运用《农业法》、《土地法》等 法律手段调控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强硬的约束性 (2)明确的规定性 (3)相对的稳定性
三、行政手段的运用:强制性
48
1、行政手段:是政府行政机构凭借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按照行政系统,运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管理的方法。
2、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特点: (1)指令性;(2)直接性;(3)纵向性。
第十四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区域发展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模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不同学派的观点;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背景 1987年,《我们的共同未来》,提出概念。 1992年,《21世纪议程》,推向行动。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措施和模式 (一)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 1、能源消耗大
2、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1)农药 (2)化肥
(3)专业化生产造成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离,使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
3、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经济上可持续性:维持一个较高的产出水平。 2、社会可持续性: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
3、生态的可持续性: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维持 (四)主要技术措施
1、作物自然耕作法:指不依靠化学物质而靠土壤自身作用来生长。如:轮作、农牧业生产综合经营法(把种植多种作物和牲畜结合起来) 2、保护型的耕作法:如:免耕法、条耕法、垄耕法、覆盖耕法 3、新型耕作法:如:等高种植法(美国)
4、病虫害综合防治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高科技手段监视病毒的密度,喷洒农药
(五)主要模式
1、低投入可持续农业
49
2、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3、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 (二)重点
(三)战略措施
1、正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问题,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全方位的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农业资源管理、保护及农业基本建设,力争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生产环境方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农村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均衡发展理论
1、均衡发展理论包括各产业和各地区同步发展。
(1)在产业发展方面,主张将投资同时分配给各个产业部门,使工农业、一二三产业、轻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各个部门均衡发展;
(2)在区域发展方面,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特别是工业生产力,通过在地域上的全面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代表性理论流派:
(1)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n-Rodan)的“大推进”理论 (2)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1、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将有限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首先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发展,然后通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益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增长。
该理论以赫尔希曼、辛格尔、佩尔鲁克斯等为代表。
2、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急于追求地区均衡,而将有限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按照报酬率高低投向对国民经济有决定意义,有最高经济效益的地区,从而带动全局。
3、这种战略的缺陷是倾斜过度容易造成“产业二元结构”和“空间二元结构”,带来支柱产业过于单一和城市与腹地的极大反差,反过来制约重点部门和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三、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growth pole)是指具有创新功能、示范和扩散效应的经济中心(如中心城市、特定区域),依赖其空间组织作用,可以牵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2、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来源于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以“发
5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农 业 经 济 学》讲稿(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