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的语言实践有了生长点和拔节点
聚焦表达的本质就是在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教师适度关注文体特征,挖掘“类”的教学价值,并依文体而教,学生就可以在一篇又一篇的文本学习中慢慢了解、领悟、掌握每“类”文体的语言特点,就会从“个”的学习转为“类”的学习,举三反一,获取“ 类”的阅读、思维方法与规律。如,寓言一般从兴趣入手,让学生体验角色,领悟寓意;儿童诗要让学生经历发现之旅,再去关注意象……植根于这样的土壤中,学生的语言实践就会蓬勃生长起来。
二、课型范式及实施策略
1.关注文体特征,破解言说秘妙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文体归属,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遣词造句、构段谋篇、表情达意等方面。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发现、捕捉和破解文本言说的秘妙,也就是要抓住文体的特征,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和适度的彰显,让学生在深入的“鉴赏”、精心的“把玩”以及反复的“历练”中学会听说读写,促进言语智慧的发展。
怎样才能较好地把握文体教学的实质,做到胸有沟壑呢? 一是要树立三位一体的教学意识,即“课标目标 + 学段目标 +文体特征”;二是要基于学情,精准把握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同学段、不同学生、不同内容,教学目标自然不同;三是要灵活变通,因为有些文体特征明显的文章我们可以作为教学的“定篇”, 而有些文章,只作大致模糊分类即可,不必非要分出个一二。
孟纪军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文体意识和语文意识紧密结合,把教材文本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要沉潜到文本的深处、学情的深处,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提炼出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内容;“浅出”就是要为学生创设适切的学习支架,把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自然地、恰当地、巧妙地融入到教学流程中,绝不是生硬地灌输和传授,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自省、自悟、自觉、自化”的语言实践的体验过程,水到渠成地掌握,进而获得言语生长。
2.找寻内在规律,建构课型范式
我们都知道,相同的文体有相同的内在规律,不同的文本隐藏着不同的语言规律,这规律其实就是学生学会表达的基础。如何利用语言规律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好地学会表达,从而拥有言语智慧呢?
孟纪军和他的团队从文体规律入手,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磨,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他认为,不管是何种文体,教师都不必过多纠缠文章写了什么、能从中体会到什么,而是聚焦课文是怎么写的、如何表现的、采用了哪种写法,应该怎样实现读写结合,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并以此建构起表现个人教学主张的课型范式及实施策略。(如图1)
“关注文体,聚焦表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范式包括四个环节。
环节一:直面文本,筛选、提炼、确定最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内容并指向表达。聚焦表达,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和语文素养。
环节二:细读文本,对文本提供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挖掘特定语境下文本的得体表达与独特意蕴,引导学生理清表达与文体之间的内在关系。
环节三:倡导以“三眼视角”和“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展开阅读教学,即用“飞鸟之眼”,学会整体把握;用“蜻蜓之眼”,学会视角转换;用蚂蚁之眼,学会精确表达。同时通过横向、纵向和多角度的比较阅读,助力学生批判思维、质疑精神、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文体意识观照下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孟纪军的行走与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