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制作成本高
阿姆赫斯特学院曾拒绝与edX 在线课程平台合作,因为与edX合作,绝非便宜之事。学院可以免费运用平台,如果需要公司提供帮助,那么每门课收费 25万美元,每次额外时间收费 50,000 美元,还要从课程收益中抽成。加上人力成本,教授们通常要在慕课上花费100小时来开发,运行之后每周还要花费10小时。[10]通过分析标准慕课体系的具体内容可知,建成完整的一门慕课是非常复杂的,它包含平台建设、教学内容设计、视频制作、互动、作业、考核、反馈等环节,缺一不可,目前国内做的较完善的慕课平台是复旦大学,它借助教育部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调动全国高校的名师资源做慕课,基于这些优势,完成了一些课程慕课的上线,包括思政课,但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能力获得这些优势和资源。另外,即使这些慕课上线,甚至推广到国外,但是还存在两个非常明显的问题:一是与标准慕课体系有较大差距;二是合格毕业学生少,且无法盈利,单纯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注定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从课程制作角度来看,完善的慕课体系需要有强大的系统平台支撑、完善的教学管理队伍、强大的课程开发专家团队、优秀的课程讲师及认真负责助教等,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从开发、制作、管理与支持,各个环节缺一不可。通过对目前已经大规模使用的思政课慕课平台进行观察分析发现,中国高校或政府部门在利用慕课平台开发思政课过程中,开发和制作环节比较完善,但是管理和支持等环节几乎很少涉及,或者极为不完善,更多的是局限在网络教学层面,将课程录制成微课,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只是简单的在线教育,类似于十余年前的网络公开课,而非慕课,甚至包括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视频教学平台很完善,但互动讨论、作业与考核环节并不是很全面。
2.教师积极性差
在任何时候任何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与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必须强调教师的作用。慕课虽然打破传统课程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但目前慕课平台在建设过程中,有弱化教师的导向,导致教师参与力度和积极性较差,直接影响了慕课的效果。
一是,教师参与程度小。慕课平台中,学生可能无法专注学习,因为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缺乏教师合理指导而存在,说明慕课在无限制开放性的大环境下,想要保证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要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既要重视课前导学的呈现形式,又要增强教师指导性内容与评价内容的设计。[11]这是标准化慕课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慕课是否有存在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慕课平台最大的特性在于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其最为重要的是互动环节,但现有的思政课慕课平台在建设和制作中,重点关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设计与视频制作,忽略了教师评价与教师指导的环节,这就相当于否定了教师在“解惑”中的作用。慕课之所以广受关注,最主要是它的广泛自由性与实时互动性,但现阶段部分慕课平台中的互动与讨论等环节多是由助教完成,教师参与较少,没有体现教师的价值,互动讨论效果也并不理想;甚至一些平台没有设置互动、作业、考核等环节,导致整个慕课课程架构有严重缺陷,也无法保证慕课的持续发展。
二是,教师消极对待慕课录制。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中所说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12]笔者就“教师对慕课的态度”这一问题进行访谈时发现,一些教师(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表示,“不愿意对着死物(录像机等设备)讲课,讲不好”,“讲课时没学生听,不跟学生互动觉得没意思,讲起来没动力,跟平时讲课的效果差距太大”,“不愿意照着设计好的大纲和稿子背或者念,我就喜欢现场发挥,根据自己和现场学生的实际情况讲,不喜欢被束缚”。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资历较老的教师,他们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对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有较准确认知,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较好,但却不愿意参与慕课的制作,导致慕课在制作过程中无法集成最优质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慕课在思政课改革中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慕课课堂与传统课堂在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可以通过慕课平台进行大规模传播,全国所有高校学生都能选修,并进行学分认证,这对传统课堂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可能会导致传统课堂数量减少,甚至对教师的需求减少。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资都与课时量挂钩,上课越多,收入越多;而慕课的上线使得学生只需要网上学,传统课堂减少,教师们的工作量减少,可能会产生慕课“抢思政课教师饭碗”的现象,导致教师人参与慕课制作的积极性较差。所以如何平衡慕课课程与思想课传统课堂之间关系是其发展过程无法回避的问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持续发展的困境思考(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