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性质的困境
正确定位和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是决定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关键。从供给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5]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更为重要的是它肩负着一定政治功能和道德作用;这些思想观念和相关内容必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确保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时效性。
1.课程的意识形态特征
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根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载体的思政课,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特有的课程。[6]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战场”,有责任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占据优势地位,通过在“慕课”平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争取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一方面是占领舆论阵地、引领青年大学生正确导向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适应现代化的教育变革的需要。[7]所以,在将慕课引进思政课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但目前的改革现状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过于重视方法和手段,忽略了思政课的本质与性质。
思政课属于意识形态和思想教育范畴,是思想和观念层面的内容,它需要学生的自主感受与学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才能确保较高的教学效果。根据慕课的特征与发展理念,它强调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并与教师和他人进行互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这种模式下,强调学生的作用,教师最主要的作用在慕课内容的制作与设计以及网络互动,强调教学方法的设计,忽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的深入交流互动较少,重学轻教,无法确保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从目前慕课在思政课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它主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行全部的线上课程,它重视的是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变革,而非教学内容。有人认为,清华大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在国外的成功不仅说明了慕课在思政课改革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也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慕课输出中国的意识形态,但现实远非如此。一个课程能否确保长青,确保高关注度和高号召力,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比,不只有一个让学习者“知不知”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信不信”的问题。[4]这种理念灌输不是花哨的教学方法能够做到的,必须是实打实的思想教育和言传身教,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将慕课引进思政课时采取的是观望或保留态度,比如北京大学。思政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类课程,它有更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慕课的确能够运用大学生喜爱的互联网丰富教学形式,有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从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否高于传统课堂也是未知的,其教学效果的持续性和学习学习兴趣的持续性也有待检验。
2.课程内容更新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组织施教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接受教育的过程。[8]尽管思政课肩负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但作为一门课程,也具有知识传递的特性。从学科分类上来看,思政课属于人文社科大类,该类课程最大的特性是其变化性、多样性与时代性,基础理论不变,但是其内涵处于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中,知识点和案例等更新速度快,课程内容以及授课方式也需要随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思政课特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决定了思政课的内容必须与世情、国情、社情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随着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不断变化,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社会需要。这一点传统课堂很容易实现,但是对于慕课来说,需要重新收集材料、组织素材,重新录制等,并辅之以相应的互动与作业等,花费的代价较大,无法适应思政课更新速度快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可操作性差的困境
与传统媒介型大学“在线课程”不同的是,慕课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包括准备、制作、讲授、参与、讨论、作业、反馈、评价、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并具有规模大、开放程度高,透明性、易获得性,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9]所将现行思政课慕课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与标准慕课体系进行对比发现,目前慕课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开发,后继环节关注力度不度,整个课程体系的可操作性不强,并未达到标准慕课的要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持续发展的困境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