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德育教学指向实践智慧,引领道德成长
德育是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成长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内涵实践性诉求,相应的德育教学也应具备实践品格。这里所说的实践品格,是指德育教学须内含全面且深刻的实践取向,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而且要倾注极大心力,力图将学生引向对实践智慧的追求,以此促进道德成长。
实践智慧无法通过知识灌输或行为训练获得,只能通过生活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与升华获得。依据哲学家杨国荣先生的研究,实践智慧乃是德性与能力的结合、普遍原则与具体情境的融合[8]。这就要求德育教学中所呈现的生活事件必须是某种典型的成长困境,比如为什么小伙伴不和我玩、如何安全且愉快地玩,以这类困境事件引发学生的共鸣、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法和途径,并鼓励学生在自身生活中加以具体运用,再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分享心得。运用这一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经验中实现自身道德智慧的螺旋上升,德育教学的实践品格方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3.德育教学与法治教育结合,建立法治精神
德育实效性如何,与德育教学能否导向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天然相关。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新时代、新形势下,德育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建立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在国家层面体现为依法治国,在德育层面则主要体现为帮助和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秩序、践行公共道德、培养规则意识、形成法治素养。
法治精神某种程度上同样是一种实践智慧,法治精神的养成绝非简单的法律知识灌输能够完成,它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将法治教育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将法治原则导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法治精神本身就具备强烈的实践品性:一方面,没有空中楼阁式的法治,只有遍布并深入社会生活和大众心灵的法治精神;另一方面,法治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在知识层面获得一系列法律知识,而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更加自由、自律。基于以上考虑,德育教学中的法治教育应通过实际案例带领学生走入法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进行思辨、讨论和感悟。在德育教学中通过案例的方式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还能够借此带领学生领略法律案例背后更广阔的人生经验、实践智慧和精神价值,帮助他们在其中实现富含积极意义的成长和发展。
四、有效引领:教师德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对于一线德育教师来说,德育教学是以教材为主要媒介,发挥教师教学能力的活动。德育教学实效性难题的最终完满解决,需要一线教师运用好教材(现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道德与法治》教材),并将实践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基于此,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德育教学有效引领学生道德成长的目的,教师可以考虑以下具体方法。
1.研究德育教材理念,恰当加以运用
教材是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媒介,如果不能将上文的实效性原则融入对教材的运用上,则难以确保德育实效性的实现。所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研究教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充分把握新教材的理念是将其恰当运用的基石,无此基石则根本谈不上用好新教材,德育教学的实效则只能是空中楼阁。
那么,究竟如何把握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念呢?对于许多一线教师来说,主要可以有以下途径:通过各地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从本领域专家的授课中学习新教材的理念;通过新教材配套教师用书中对教材理念的阐述获得理解和把握;通过自主寻找更多的理论研究资料,如相关学术论文,进一步学习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思路和方法。对新教材理念的把握并非简单了解专家学者或书本、论文“说了什么”,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仔细分析他们是“如何说”的,探明其中的思想脉络、逻辑理路和内容结构,只有达到这一层次的深入理解才能真正把握新教材的理念。只有将上文所说实效性策略与教材的运用恰当结合起来,才能为德育教学实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2.紧密联系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
德育的主旨在于回归学生真实、完整的生活,帮助、引导他们在其生活世界中获得道德成长。由此可见,教师德育教学的主体工作应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德育教材当中所呈现的生活事件只是某种典型,教材既不可能呈现学生生活的所有内容,也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类型的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自己的德育教学时,切忌僵化、刻板地将授课内容局限在教材里,忽视本地区、本学校、本班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应以教材内容为根基,扩展开去,进入广阔丰富的学生生活世界,引发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发展。
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德育课堂的具体情境,还要联系本班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事实,创造性地设计出针对此时此地学生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这样才符合有效德育教学的理念。这要求教师敏锐地把握学生生活环境、生活事件、生活节奏等诸方面的内在意涵,充分理解这些生活要素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方能做出良好的帮助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实现德育教学的价值。
3.总结反思德育教学得失,走向教学智慧
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学生是实现有效引领的道德成长,在教师则是最终形成自己的德育教学智慧。有效德育教学的理想设计能否实现,只能依靠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一种综合能力和品质,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必须通过对德育教学得失的不断总结和反思。
教师德育教学所要达成的两大目标——指引学生获得实践智慧和帮助自己形成教学智慧实质上是同步的一体两面。因此,如何总结德育教学得失以走向教学智慧和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在总结反思中成长,二者也是同构的。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把新教材的内在思路表述为“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三部曲[9],而对教师来说,每一次德育教学过程都需要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经验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然后随着教学过程的具体展开情况不断调整、改进,再以教学效果作为检验,事后总结本次教学的得失,反思其中的原因,并在教学“经验的不断改造”中逐渐形成教学智慧。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教师的交流讨论和互相取经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关于德育教学论文的优质论文整理(共4篇)(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