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学生;价值观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深入,加强道德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目前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之一。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自身素质。
一、中学生德育教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2016部编历史教材中明确提出要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引导中学生走正确、科学的发展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当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开始滑坡,我们面临的便是整合社会的道德落后。而近些年来“校园案件”屡见不鲜,中学生的负面报道逐渐增多,这些中学生所做出的的错误行径,其背后正是德育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通过德育教学增强中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培育他们对祖国的深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德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教师自身队伍建设
教师就像一面镜子,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对教师队伍自身的德育建设,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应该以身为范、言传身教,做好榜样的力量,将德育教育时刻牢记在心,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
进入新时代,对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一层了。教师应该利用好手中的资源,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同时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不仅要了解历史,也要把握新时代的标准。在与学生讨论历史史实时能够对答如流,与学生探讨特色社会主义等新时代话题时也能言之有物,才能够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除了加强内在涵养,教师也要紧跟时代潮流,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效率。例如采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亦或是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也会感受到和谐,从而朝着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二)结合教材内容,科学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教师应当熟悉教材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学习民族历史便是在学习民族精神,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实例不胜枚举。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历史中史实的重要作用,以具体的实力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爱国诗人屈原、“可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都是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的好素材。
(三)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学
古人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典故中的深层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单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故事是不够的。
德育教育更应当渗透在实践中,教师可用过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因此我们也要注意将德育教育践行在生活中。譬如,我们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期的艰难胜利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去参观一些红军长征纪念馆,亲身体验当时红军战士在行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重要的国家纪念日,例如“九一八”,可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或是主题演讲。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主动去了解一些历史,去接触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让学生对爱国精神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的体会。
结语: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初中生还处于一个三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很多外界诱惑也没有很强的自制能力,而历史学科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栋梁之才。
第3篇: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黄凤星(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三小学,广东清远511670)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传承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渠道。笔者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中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简要分析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措施,与教育同仁分享交流。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素质
小学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关键的一环,它事关学生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发展,尤其是在道德素养方面的培养,更是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今后价值观的形成。所以重视小学德育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以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渗透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随着封建经济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并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德育思想。如《大学》中“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的主要代表。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的德育思想,就要从小抓起,如此看来,德育必须从中小学生的一点一滴抓起。
二、重视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完成社会主义宏大梦想的中流砥柱。小学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优秀品德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初步形成对道德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判断,但仍需引导的阶段。因此,做好青少年的教育要从孩童时期抓起。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好坏决定其自身以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也决定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所以必须受到重视。因此,抓紧小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关于德育教学论文的优质论文整理(共4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