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你从这段文字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中分别把描写刘备动作、神态以及“半里多路”等词语变红。)
师:大家都来读读这段文字,特别要注意读好红颜色的字,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你感悟到的刘备。
(三)从资料中读出刘备的“诚”
相比前面的细节描写,最后一自然段叙述得较为概括,虽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但学生体会较为肤浅,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从资料中激发学生对人物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知道当时二人的年龄吗?当时刘备已经47岁,而诸葛亮仅仅27岁,虽然刘备比诸葛亮整整大了20岁,但是,刘备(生接):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师:当时,刘备被称为“刘皇叔”,而诸葛亮仅仅是一介村夫。但是,刘备(生接):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三、以理解语言形式为手段,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语感,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等语文课程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而在语文实践中促进知能转换,提高语用能力。
(一)变换句式,感受语言的优美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绘了一幅秀丽宜人的隆中景色,辞藻华丽,用词准确,特别是对松林、溪流和竹林的描写,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此优美的语言文字怎能只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呢?应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能。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松林、溪流和竹林的呢?请大家关注修饰景物的词语,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点拨:a.分别用了三个成语修饰景物;b.修饰同一景物的两个词语前后照应:只有“几片”所以才“疏疏朗朗”,因为“潺潺”,水流得很慢,所以才“清澈见底”,“茂密”和“青翠欲滴”都写出了竹林旺盛的生命力。)
师:作者用词多么准确!老师把句子改变一下,大家感觉如何?指名说。
出示投影:
几片松林疏疏朗朗,
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
连水底的游鱼和石子都看得清清楚楚,
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例谈精读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