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核心问题为统领,聚焦学生思维
大部分语文老师在精读课上容易犯一种“通病”——教学内容多而杂,以致课堂上问得过多,教得太碎。学生则忙于应答老师的提问,思维散乱,无法披文入情,深入文本。为改变这一课堂“通病”,教师应基于课程、学情、学段目标和文本提炼出1—2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发散思维,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语用能力。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刘备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改编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更是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应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设计的两个核心问题如下: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2.作者是如何写出他的诚心诚意的?
为更好地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可将核心问题的相关内容按层次细化在每一个教学板块中,引导学生在一个个教学板块中有梯度地理解、感悟。本课预设的“教学板块”如下:
板块一:走近人物,察言观行,品悟形象之美;
板块二:走进环境,体会句式,发现语言之美;
板块三:辐射课外,走进名著,领略文学之美。
二、以感悟语言内容为依托,指导感情朗读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的要求是有梯度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就是内化规范经典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朗读的最高要求。何为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评价“理解”的指标。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文本中适合感情朗读的段落进行有效指导。具体到《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从对比中读出刘备的“诚”
决定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时,作者通过对张飞和刘备语言的描写,鲜明地表露出两人大相径庭的态度,其用意是用张飞的鲁莽衬托刘备的诚心诚意。特别是句中准确的提示语和“!”,更是将人物的形象展露无遗,是练习感情朗读的好材料。
师:从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如何才能读好人物的对话呢?一要注意提示语。看看张飞说话的语气,刘备呢?二要注意标点符号。两句话的末尾均使用了感叹号,你能读出“!”所表达的情感吗?自己读读,然后同桌分角色练读。
(二)从细节中读出刘备的“诚”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通过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诚心诚意的刘备,特别是“草堂等候”这一场景:“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更是让人如睹其面,如见其人。
学生能够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但由于年龄、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大多说不出自己“如何体会到的”,也就是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样既整合了这些零散“点”的教学,不至于教得太“碎”,同时又加深了对刘备人物形象的理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例谈精读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