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导“学”,有呼有应
认知逗号和句号,是本教学的“语用”点的另一大重点学习项目。本设计以识认标点的系列问题为导学主线,同时引出识字和朗读教学,可以说是匠心独具。其问题导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埋下伏笔,激发期待。“没有标点符号的‘青蛙诗’读起来怎么样?”此问题的抛出既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激发,又为后文“青蛙诗”标点的出现和作用的领会埋下伏笔。感受了无标点诗的无序无趣后,“这样的诗读起来又累又乱,这可怎么办呢?瞧!谁来帮忙了?”问题的呈现,无疑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寻找答案的满心期待,为顺利获取文本的重要信息和引领学生圈划诗歌中出现的蝌蚪、水珠和一串水泡等奠定了基础。
问题二:获取信息,识认标点。接下来的“怎样帮忙,怎么说的?”这一导学问题直接指向本文学习的重点内容——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的学习。学生读文寻找相关诗句,教师相机贴出带有这些标点的剪贴画,信息的获取和标点符号的直观识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初识这些标点,还与它们长得像的具体事物进行比较,通过它们哪里长得像的问题导引,引领学生出现逗号和小蝌蚪,一串水珠和省略号之间的相似点。这样的标点识认一开始就给学生的正确的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标点书写中,就会规范起来。
问题三:学会运用,对比朗读。识认了标点,还要在语境中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于学生的心中。部编本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就专门设计了让学生圈出青蛙写的诗里的逗号和句号这样的习题。华老师结合课后习题用“逗号和句号是怎么帮忙的,到青蛙写的诗里去圈一圈吧!”的问题导引和“有了逗号和句号的帮忙,青蛙诗变得怎么样了”的对比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富有节奏的诗歌朗读中,真切感受到标点符号带来的神奇作用。
三、文体导“法”,入情入境
文体意识是语用的重要体现,不同的文体文本的表达规律是不同的,当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根据儿歌的文体特征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本教学设计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较好地带领学生进入了诗歌营造的情境和抒发的情感中。
(一)诗歌的“首尾照应”与教学的“前后呼应”。本诗歌共有五个小节。诗歌首尾两个小节都写青蛙写诗,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地如作诗般一样鸣叫的情景。因此,本教学的设计,就紧紧扣住这一文本特点,把课始的无标点诗和课末的有标点诗进行了前呼后应,让学生真切感受有标点诗和无标点诗的鲜明对比。
(二)诗歌的“循环反复”与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诗歌中间三个小节中,作者张秋生形象地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比作了诗歌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读来让人浮想联翩。而这三个小节的写法,作者采用的是循环反复的表现手法,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教师依据这一写作手法,把教学设计的聚焦点放在各小节不同的文字表达上,关注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也关注了不同标点的不同形状。
(三)诗歌的“童真童趣”与教学的“形象直观”。儿童诗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奇特,节奏轻快,情感强烈,画面清新,给人以无限的美感。《青蛙写诗》就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文学作品。本教学针对文本的这一特点,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并用充满童趣童趣的教师语言,引领学生在极富情趣的画面中不知不觉地领略了诗歌的浓浓情趣。
(四)诗歌的“轻快节奏”与教学的“朗读品味”。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只有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才能领会。诗歌可以说是音乐的艺术,古代的诗歌一般是可以用来歌唱和吟诵的,现在的诗歌教学虽然少了吟诵的方式,但还是可以通过朗读来对诗歌的节奏进行把握的。一年级的诗歌教学,教师和学生的诗歌解读往往不在理性的言语分析中,而是把意境、意象和情感都包含在诗歌朗读的声音里。因此带着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诵,是诗歌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类在语境中识认在比较中提升——《青蛙写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