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自学考试学前教育本科段课程 儿童发展心理学 重点章节整理
省力 具有代表性,也不会收到时代变迁的影响 缺点:由于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确切的反映
心里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2纵向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
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优点:通过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
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起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从项研究经历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
大。而且时间长、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3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
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优点:主要能
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做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
响。
6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胚胎期(细胞和组织分化期)、胎儿期(器官和功能
分化期)
7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8儿童生长的四个显著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
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9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者
说由大到小。
10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顺序为: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 腿和脚—动作技能。
11动作发展的训练: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12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反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
视觉偏爱。
13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2、光的察觉3、视敏度4、颜色视觉。
14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视觉偏爱法、视觉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婴儿头半年是视敏度迅
速发展的关键期。6个月—一岁失利已达成人正常水平。
15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
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
视直线或角。
16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2)第二阶
段(7—9 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3)第三阶段(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
掌握左右概念。
17儿童观察力表现的四个方面:(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持续性(3)观察的细致性(4)观察的概
括性。
18儿童观察图画的能力发展阶段:列举阶段(3---6岁)、描述对象阶段(7—14岁)、解释对象阶段(15
岁起)。
19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大致呈以下趋势:(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3)从
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20皮亚杰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1思维的起源:皮亚杰认为思维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
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2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这种结
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的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就是格式,格式是动作的
结构和组织,格式最初来自无条件反射,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的发展实质上就是格式的发展。认知结构决定着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3在思维
的机制问题上,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本质仍是一种适应,所有的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
的的方式适应环境。适应包含两个过程即同化和顺应,通过同化和顺应,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学习
新的知识,既丰富了认识,也改变了认知结构,发展了思维;概括来讲,思维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两种适
应机能不断的从低级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21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阶段。一、感知运动期:(0-2岁)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第
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第三分阶段(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渐形成时期;第四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儿童发展心理学 重点章节整理(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