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体育技能训练小组、绘画和写作小组等;而需要一般性指导的小组,人数则可略多一些,如各种学科小组。小组具体规模的确定,要依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匹配情况而定。
学校要为课外活动小组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使小组活动有计划地按进度进行。学校还要给活动小组配备有专长、有能力的辅导老师。学校对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不要做过多的限制,而应以学生个人的自愿和兴趣爱好为主要依据。
值得明确指出的一点是,不要以学生的一般学习成绩为依据去决定学生能否参加课外小组活动。有的学校明确规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理由是他们需要把自己的精力多放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参加小组活动会更加影响其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至少是片面的看法。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特点的,一般性成绩情况并不能代表特殊潜能的发展情况。也就是说,一个学习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在某个方面具有特殊的潜能,给他机会,他就可以把这种潜能展现出来,成为一个有独特才能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扩散的,对某方面的特别兴趣和成功体验,有助于其全面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自信,进而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因此,给学生以表现机会是至关重要的。 3.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机会;各种比赛;各种参观游览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以这种形式进行的课外活动具有普及性,形式上适合大多数学生,其内容也是大多数学生所需要的。群众性活动的规模比较大,至少以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活动参与者,也可扩大为全校活动或校际联合活动。这种活动形式由于规模较大,适合的活动内容主要为一次性的普及教育活动,如各种报告会、讲座、文艺演出会、竞赛、仪式、运动会和专题教育活动等。
(四)心理学模块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见,修建,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规律:
1)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
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2) 感觉的适应规律: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对比 ◆二、知觉: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规律:理解性,恒常性,对象性(选择性),整体性 ◆三、感知觉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运用知觉选择性(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的三个规律提高知觉效率。
26
3)提高教师的社会知觉能力:正确对待第一印象;公正对待学生,防止晕轮效应;消除刻板印象;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1.教师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2.教师培养学生主动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的能力 (二)要使儿童具有知识准备
(三)指导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观察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运用多种感官,勤于思考
3.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全面细致地观察 4.观察时要运用言语
(四)要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 (五)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含义: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 ◆品质:
敏捷性:体现记忆速度的快慢,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 持久性、是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 正确性:指对原来记忆内容的性质的保持
备用性:指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合理组织复习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概念: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的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分类
A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 B随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幻想)和空想: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a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b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c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d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动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定义: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7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品质:
a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b敏捷性与灵活性 c批判性与独立性 ◆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 加强言语训练
–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影响 – 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如何培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是好奇心的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
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3.对学生进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A、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B、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即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 ;心理定势;功能固着 ;情绪与动机;人格特征迁移影响
◆C、创造性——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产生出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特性。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智力因素 知识因素 人格因素 环境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含义: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规律的运用:
第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尽量防止和排除使学生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出现 其次,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自觉性,激发间接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和意志力。
最后,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8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多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定义: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分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情感品质:倾向性,稳固性,深刻性,效果性
◆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发展:1、小学生情感表现形态不断变化
2、小学生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深刻 3、小学生情感稳定性不断增强 4、小学生情感自控力增强
5、小学生高级情感有了一定的发展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意志: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 、坚韧性 、果断性、自制力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 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 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 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 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A:1、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2、需要的种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定义: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类型: 按能力是否已经获得: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按能力是否只与所要完成任务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根据能力所关涉的活动性质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按能力所参与的活动结果的新颖性: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29
◆差异: -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 能力类型的差异
– 能力发展年龄的差异 “才华早露”、“大器晚成
◆能力的测量:
– 能力测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1、按能力种类分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
2、按测验方式分有个人测验、团体测验;3;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分有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 “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 – 现在常用的智力测验:
? 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比率智商( IQ )=MA\\CA?100 )
?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IQ=100+15Z 其中Z=(X-?X)/S ) ? 瑞文推理测验
◆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的因素(素质或叫天赋 ) ;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
◆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构思能力;
绘图能力及图形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A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B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C根据气质规律搞好教育工作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含义: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性格的结构:态度特征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 同伴群体; 社会实践, 社会文化因素; 性格培养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 说理教育法 行为训练法 环境熏陶法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l.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20110514福建教师招考考前冲刺复习(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