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3.2.3 成像序列
一般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定位扫描,T1WI序列、T2WI(加抑脂序列)、增强扫描序列[包括横断位扫描(至少连续扫描3次)和矢状位的扫描]。成像参数:扫描层厚应≤3 mm,层面内的分辨率应<1.5 mm,单次扫描时间不应当超过2 min。增强扫描要求Gd-DTPA应当团注,标准剂量为0.1~0.2 mmol/kg,于10 s内快速团注,继而快速推注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
3.2.4 绘制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曲线
注射造影剂,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进行连续6~9次采集。将采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对病灶进行分析,将病灶最可疑的区域选为感兴趣区(ROI)(应避开肉眼可见的出血、液化、坏死及囊变区),并在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内选取相同大小的ROI作为对照,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曲线。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曲线分为3种类型:①“流入型曲线”指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早期缓慢强化,延迟期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增强。②“平台型曲线”是指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早期缓慢强化,大约2~3 min后信号强度达到最高值,随时间的延长曲线不再上升,而是一直保持该水平。③“廓清型曲线”指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早期明显强化,在2~3 min达到增强最高峰后信号强度迅速下降。
4 诊断报告规范
参照BI-RADS标准,描述病灶形态特征和动态增强曲线特征。对强化病灶性质的分析以形态分析为首要的判断依据,对于形态特征判断困难者,需要结合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曲线进行判断。形态特征包括增强前T1WI和T2WI上的信号表现以及增强后的表现。所有图像征象的描述和分析更多依赖对增强图像的分析,根据增强后形态不同将病灶定义为点、肿块和非肿块样强化3类。
4.1 点
一般来说点状强化病灶<5 mm,不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难以对其形状及边缘加以描述。可以多发,但不聚集成簇。点状病灶往往是由腺体局限性增生所引起,也可以是乳头状瘤、纤维腺瘤、乳内淋巴结,也可能是微浸润癌、DCIS等恶性病变。形态可疑者建议活检,否则予以随访。
4.2 肿块
具有三维空间的占位性病变,伴或不伴周围正常组织移位或浸润。从形态(圆形、卵圆形、分叶状和不规则)、边缘(光整、不规则和星芒状)、内部强化情况(均匀、不均匀、边缘或环形强化、分隔、中央强化)3方面来描述。
4.3 非肿块样强化
当乳腺内出现既非点状亦非肿块的强化时,即为非肿块样强化,一般无占位效应。对其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线状、导管状、局灶性、段样、区域性、弥散性),内部强化特征(均匀、不均匀、点簇状、网状/树突状、卵石样和簇状小环形强化等)以及病灶是否双侧对称,双侧是否对称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4.3.1 形态特征
导管样强化:为指向乳头的线样强化,可呈现出分支样改变,后者需要活检,常为恶性特征。
线样强化:与导管样强化相似,但不指向乳头,3维图像显示此强化为层状而非条状。 段样强化: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尖指向乳头,符合导管系统走向。
局灶性强化:指强化灶的范围小于单个乳房象限的25%,可有正常的乳腺或脂肪组织镶嵌期间,如为多个则在各强化灶之间有正常的乳腺组织将其分开。
区域性强化:指较大范围内的强化,不符合单一的导管系统,可能在多导管系统内,且不能用其他征象来描述。多区域强化指2个及2个以上的区域强化,多发散在。
弥漫性强化:整个乳腺内弥漫分布的散在强化。
4.3.2 内部强化特征
均匀强化:均一性的强化。
不均匀强化:非均一性的强化,信号强度多样化,但又不属于以下几种类型。
点簇状强化:成簇分布的点状强化灶,大小较一致。
卵石样强化:一般较点簇状要大,大小不均一为其特点,形态类似一串葡萄或珍珠。 网状/树突状:呈网格样强化。
簇状小环形强化:呈簇状分布的小环形强化。
4.4 伴随征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乳腺癌诊治指南-2013年版(1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