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
这是作者1957年冬,为色彩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写的一首合唱曲。歌曲以宽广舒展的旋律、宏伟庄严的混声合唱形式,歌颂了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各行各业捷报频传的喜人景象。
这是一首混声四部合唱曲,带再现的三部结构。
第一部分是F大调,第一段是以男女轮流领唱加合唱的形式出现的。旋律缓慢开阔,情绪积极向上。第二段在华丽而动听的复调合唱中配有激情的朗诵。
第二部分是三段歌词的分节歌,音乐转入d小调。旋律清新优美,以女高音、男高音领唱加合唱的形式出现。
第三部分转入了八六拍子的抒情节奏,这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此时,音乐气氛更加宏大,意境更加宽广。
3.《春节序曲》(李焕之曲 管弦乐曲 1955~1956间)
这是李焕之根据自己在延安时期的一段生活体验。
乐曲取材于我国民间秧歌的音调,节奏以陕北民歌为素材,旋律优美、明快,节奏清晰、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春节中,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
《春节序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段主部主题由两首不同性格的陕北民间唢呐曲综合而成,具有打击乐特色的节奏和音调,几乎用大齐奏的方式奏出。
第二段主题旋律优美、抒情,亲切感人,由长笛和单簧管主奏,双簧管奏复调,弦乐用拨弦奏出舞蹈性的节奏,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铜管乐粗犷明亮的音色,使气氛愈加热烈,形成全曲的高潮,并在欢腾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经过转调、变奏发展,乐曲进入对比的中部。中部的音乐取材于陕北的秧歌调。表现了陕北人民在节日里的愉快心情。
《春节序曲》以饱满的热情,抒发了作者对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深厚感情,同时为管弦乐民族化做出了积极而成功的探索。
4.《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
谭盾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作品选取了《梅花三弄》、《幽兰》等著名古琴曲和古老民歌的音调素材,并吸收近现代作曲手法,巧妙地运用了“主导音程”的结构布局;在和声上打破了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大小调的功能体系;在演奏上,把古琴的“吟、揉、绰、注”,琵琶的“滚、拂、划、扫”和二胡的“滑指”等演奏手法,创造性地移植到弦乐四重奏中,使作品既古典朴素,又具有强烈的现代特征。 乐曲由三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风”,奏鸣曲式。中提琴奏出散板性的引子,旋律深沉古朴,富有古老歌谣的吟诵风格。
第二乐章:“雅”,三部曲式。抒情的慢板,音乐清晰而明朗,高雅而深邃。
第三乐章:“颂”,用变奏手法写成的快板终曲,是一二乐章的变奏和归纳。起伏跳跃的旋律,充满活力的节奏,充分展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欢乐、紧张、明朗而风趣;在追忆往昔的同时,更注重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未来的畅想。
5.古希腊的音乐文化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欧洲最早的音乐文化中心。古希腊音乐文化经历了:荷马时代、古典时代、希腊时代三个繁荣时代。
“荷马时代”是第一个音乐文化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实施主要记录了古希腊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被称为“荷马史诗”。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为第二个音乐文化时期。此时希腊社会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文化发展到高峰,戏剧艺术迅速发展,代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悲剧”的诞生。它是包括戏剧、诗歌、朗诵、对白、音乐(合唱、独唱、器乐伴奏)、舞蹈的综合性体裁。
“希腊化文化”,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为第三个音乐文化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贡献是音乐美学思想渐趋成熟,音乐美学体系在当时也相对的比较完整,它是古希腊音乐文化理论的最高水平。其代表人物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文艺复兴(Remaissance)意为再生、复活。既要让中世纪以来被教会控制、利用的艺术形式得到解放,并恢复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那样的合理主义。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它提倡的是人类的智慧,人的力量,人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以人为核心。它猛烈攻击教会以”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额禁锢。它要求反映现实生活,肯定个性、个人情感和个人创造。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潮流中,音乐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产生了器乐体裁和歌剧,发展了音乐理论。
音乐的深刻变革首先是以创造技巧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的各种乐派及其作品表现出来的。 法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派。采用新式作取法,实质是复调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入发展。
代表作家:马肖 法国 1300~1397 兰第尼1362~1397
尼德兰乐派 史称勃艮第-佛兰德斯乐派,他们发展了复调技巧,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声乐复调。创作了大量的弥撒曲、经文曲、歌曲。
主要作家:杜费(1400~1474) 纽斯堪(1450~1521) 拉索(1532~1594) 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
宗教音乐家博莱斯特里那(1525~1594)创作了既避免世俗音乐被排排挤出教堂的危机、又沿着欧洲复调音乐进步的方向前进的经文曲、弥撒曲和宗教合唱作品。作品声部平稳流畅、清新和谐的风格,平缓稳定的戏剧性,崇高至上的诗意境界独树一炽。阿·加布里埃尔和格·加布里埃尔创作了世俗性倾向的宗教音乐,还发展了器乐曲。
代表:阿·加布里埃尔(1510~1586) 格·加布里埃尔(1557~1610) 德国的新教圣咏合唱
文艺复兴在德国的具体表现,是马丁 路德为首进行的宗教改革。把音乐作为改革内容的一部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被誉为“16世纪的马赛曲”。
7.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内容风格、艺术技法、民族性等方面。在内容风格上,作品淡漠社会性重大题材及启蒙运动时代崇高的”理性“,强调个人的情感和幻想,尤其突出个人的主观体验;热衷于抒发内心的爱情,倾心于自传性;或可花个人的心理状态,把对现状的不满倾注在对各类题材的表现上。
在创作意识与技法上,追求不同艺术之间的融合,努力探索发挥音乐多方面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它突破传统奏鸣曲、交响曲四个乐章的限制,扩大结构,出现了新的结构形式。它扩大了管弦乐队的编制,乐队色彩更为丰富,达到繁荣的阶段。创作了与文学、诗歌有机联系的许多新颖体裁。
8.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音乐的形式和体裁
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音乐的形式体裁极为丰富多彩,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包括多乐章套曲结构形式的作品。(交响组曲、协奏曲、交响曲等)
第二类是单乐章结构形式的作品。(交响序曲、交响诗(交响音画等)、交响变奏曲等) 第三类是表现一定内容与情绪的管弦乐曲。(狂想曲、随想曲、进行曲、小夜曲等) 整体而言,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作品结构互不相同;局部来看,作品在结构上共同遵循的结构原则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交响音乐作品中常用的曲式结构主要有:奏鸣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
9.《幻想交响曲》(【法】柏辽兹曲)
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完成于1830年,它是19世纪法国有重要影响的音乐作品,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幻想交响曲》打破了已经定型的四个乐章的古典交响曲的结构,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改为五个乐章。在奏鸣曲快速乐章后,先用圆舞曲体裁,再用进行曲体裁,到最后才结束在幻想的场面上。 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
(引子的主题情绪悲伤忧郁,主部主题曲调朴素,副部主题有力量。) 第二乐章:舞会
(引子速度徐缓,第一部分圆舞曲旋律典雅、纯朴、优美;第二部分”固定乐思“带来全新内容,羞涩,激动;第三部分是圆舞曲主题的再现,旋律更为华丽,气氛更热烈。) 尾声在默默的沉思中结束。(详细P155)
论述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中外音乐简史修正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