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 2、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性
3、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 ※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①理性主义模型②渐进主义模型③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①机构—制度模型;②集团模型;③精英模型
※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方案,使用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大的政策结果;
※理性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1、这种模式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2、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 ※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 1、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
2、理性人的公正,客观和理智是有限的;
3、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而对社
会性,政治性,文化公共政策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 4、理性人在决策中拥有的知识,信息都是有限的;
※西蒙和林德布洛姆德的修正:西蒙提出决策有限理性的命题,对其批评和改进形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理性优化模型;
※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林德布洛姆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德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的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
※渐进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其两大命题为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决
- 21 -
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渐进主义模型的缺陷:其具有显而易见的保守性,只注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政策目标的制定及其实现,压制政策创新和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 ※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1、以四项假设为基础;2、把政策过程分为:①决策前②决策中③决策后;3、其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
※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1、试图保留理性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它们的缺陷.
2、存在的缺陷:与规范最佳模型一样,是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有些模棱两可; ※政治系统模型:
1、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伊斯顿; 2、决策主体(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决定,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
3、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的系统运行过程; 4、其特点是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
5、缺陷:适合宏观分析的模型,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 ※机构—制度模型:
1、特点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 2、是建立在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上的(如人们对一项决策的好坏,有无总是与一
定的政府机构-制度联系起来,或自然而然的在两者间建立某种因果关系或相关性);
3、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①合法性②普遍性
③强制性;
- 22 -
※集团模型:
1、戴维.杜鲁门:集团理论更加系统化
2、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的作用,形成了政策
分析的集团模型;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
3、特点: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
4、缺陷: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德独立的
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精英模型:
1、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和米歇尔斯,经由熊彼特和拉
斯韦尔进行民主改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 2、戴伊和齐格勒<<民主的嘲讽>>
3、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 4、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
策形成的影响.
※“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1、建构的两种资源: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二是公共政策的
经验认识
2、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的过程,
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关系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它是一个逻辑过程;
3、 “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由若干个亚模型组
- 23 -
成:①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②群众—领导性模型;③个别——一般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
4、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式,它能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
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式和决策手段
5、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式,经过改
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我国“上下来去”模型的某一个亚模式中去的 6、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决策
系统等都可以在”上下来去”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
※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①港、澳、台因素论②华人经济圈论③儒家文化圈论④伟大人物论⑤政府功能论⑥国际形势论⑦政策决定论 ※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原因:(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1、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 2、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
3、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 4、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 24 -
第五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及区别: 1、问题是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2、公共问题范围最宽,包括社会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
※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①关联性与公共性②客观性和主观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 ※政策问题的分类:
1、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①结构优良②结构适度③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2、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①政治问题②经济问题③文化问题④外交问题⑤民族问题等
3、根据作用范围不同:①国际问题②全国性问题③区域性问题④地方性问题。 ※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1、政府部门;2、政治人物;3、政党组织;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7、公民和社会团体;8、
- 25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公共政策学复习要点(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